缩略图

在《从军行》 中补充学习卫国戍边英雄事迹的教学案例

作者

刘孝利

重庆市长寿区第二实验小学校 401220

教学背景:

自秦汉以来,我国的边塞一直战事不断。《从军行》描写了古代守关将士们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争,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而,卫国牺牲的戍边英雄,他们同样面临险恶的环境,同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这二者,只是时代不同,但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定,宁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的志向是相同的。在教学中,在感受古代将士精神品质的基础上,自然融合卫国戍边英雄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感受古代将士们面临的恶劣环境、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在此基础上,了解戍边英雄的优秀事迹,感受中国官兵保家卫国的光辉形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方法:抓住关键词,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幻灯片展示、故事讲解

教学过程:

一:抓住关键词“暗”,感受古代戍边环境的艰苦。

1、师:课件出示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请同学们结合插图,再读读这句诗,在读这句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 预设生:青海、雪山、)

2、师: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 课件出示青海湖图片)。雪山指祁连山(课件出示祁连山图片),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壮丽、震撼的美感,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板书“暗”)。学生各抒己见。

3、师小结:高原气候变幻大,刚才还碧云晴空,转眼间长云翻滚,大雨滂沱。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连雪山都遮暗了。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句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二、抓住关键词“孤”,感受戍边环境的艰苦。

1、师:让我们随着诗人来看看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当你读这句诗时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预设生:一座孤城  将士们遥望) 这句诗中哪个字更能打动你的心扉?(预设生:孤。板书“孤”)。

( 课件出示茫茫边关中,一座古城耸立的画面 ) 假如你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想呢?(预设生:特别想家)

2、师小结:是啊!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师:手指着“孤”)让我们一起读读,再次感受守边将士的孤独寂寥。

3、师:茫茫的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预设生: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气候的——(预设生:恶劣),环境的——(预设生:艰苦),将士对家人的— —(预设生:思念)。

三:抓住关键词,感受战争的残酷。

1、师:尽管环境这样恶劣,思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课件出示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 学习抓关键词体会的方法,你能抓住哪个关键词,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预设生1:我抓住了“百”。这个“百”不是指只打了一百次仗。在古诗里“百、千、万”都是虚指,表示很多很多。)

师:你找的词语真准。一个“百”让我们感受到了经历的战斗之多

2、师:你们还能从哪个字看出来战事频繁?

预设生 2:我找到了“穿”字。在这里“穿”是磨破,把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破了

师:你觉得是什么磨破了战衣? ( 预设生 3:敌人的刀剑 )。可见敌军的强悍,战斗的艰苦。还可能是什么磨破的?( 预设生4:黄沙)。所以可看出战事的频繁,战斗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3、让我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戍边将士们经历的残酷的战斗四:抓住关键词,体会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1、师: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他们发誓——( 课件出示第四句) 生齐读:“不破楼兰终不还”。

2、师:我们可以抓住哪个关键词,从中体会到戍边将士怎样的豪情壮志?

生交流汇报:可以抓住“终不还”,可见他们保家卫国决心之大

3、师: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 ( 预设生:因为他们要保卫国家 )是啊!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他们发誓——生齐读:“不破楼兰终不还”(生读得铿锵有力)。

4、师:在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什么样的心?( 预设生:报国的忠心)

5、师:有心中这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吗? ( 预设生:不可怕,师擦掉“暗”),大漠的孤单可怕吗?( 预设生:不可怕,师擦掉“孤”) 敌人的刀剑可怕吗?( 预设生:不可怕,师擦掉“穿”)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课件出示“不破楼兰终不还”,生:齐读。(师板书“不破楼兰终不还”)

6、这就是士兵,这就是军人,这就是唐朝最可敬的军人!请同学们带着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吧!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结合图片、故事讲述,感受卫国戍边英雄的感人事迹。

1、师:正是有了这千里黄沙下的累累忠骨,才有了当时边疆的安宁稳定。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些驻守边疆的将士们说些什么?学生有感而发。

2、师:同学们,这首诗反映的时代已经离我们有上千年了。但边关仍在,将士们对国家的忠心、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仍在。这种精神像血脉一样在新时代军人身上淋漓尽致地流淌着。

(出示西南边陲恶劣环境的画面,师随着画面解说)西南边陲喀喇昆仑高原,座座雪峰耸峙,大河冰封,与之相对的是一条条狭窄、深邃、陡峭的河谷。但在此深处却有一线官兵蹚冰河、踏雪原、御寒风。

3、师:孩子们,我们的守边将士们不但要面临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苦不苦?(生:苦)。他们还要面对凶残的敌军时不时的暴力袭击。他们危不危险?(生:危险)。可是高原缺氧,使官兵们的记忆减退,他们可以忘了朋友,忘了家人,但他们没有忘记戍边的使命。我们的边防官兵,就像陈红军营长(大屏幕出示陈红军营长的肖像,和他说的话)说的一样:“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 来自祖国各地的官兵,扎进茫茫群山,挺立冰峰雪谷,用热血和青春筑起巍峨界碑。

4、师讲述:2020 年 6 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去交涉,却遭对方蓄谋暴力攻击。面对强敌入侵,以祈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为代表的中国军人,义不容辞扛起守卫祖国边疆的使命,与来犯之敌殊死搏斗,直至流血、牺牲……(出示英雄团长张开双臂,阻挡外军的图片)边防团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

5、(出示四位牺牲英雄的肖像)牺牲的陈祥荣只有19 岁、王焯冉、肖思远只有24 岁,陈红军还有四个月就要当爸爸了。他们用生命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因为,他们把自己当做“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6、(出示一块崖壁上,八个大字遒劲有力,学生全体起立,发出铿锵誓言)—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是新时代英雄官兵捍卫祖国领土、不负先辈荣光的庄严宣示!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铿锵誓言!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学生与老师一起举拳,再次发出铿锵誓言)

六、课堂小结:

师:《从军行》短短28 个字,让我们领略了绵延千里的边塞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这就是王昌龄留给我们的边塞诗,它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朗诵这首诗吧!

教学效果与反思:

古诗教学到了高年段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什么呢?我想,不仅仅要坚持以往的看注释、想画面等方法,更要让孩子也如阅读其他文章一样,学会抓关键词,抓句子,体会文章情感。因此,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中,我旨在通过抓住关键词“暗”、“孤”等,结合具体环境的想象,体会环境的恶劣,戍边生活极为艰苦。

同时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都比较优越,如何让他们在体会古代诗歌的情怀中,水到渠成的感受到现代戍边将士爱国无畏的情怀呢?我找到了古代将士和新时代将士之间的共通点——为了保家卫国,不顾环境的艰苦,奋勇杀敌,捍卫国土的尊严。找到这个共通点,在配以形象的画面,老师动情的讲述,孩子们心中对将士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注: 本文系“重庆市长寿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 年度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古典诗词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