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破解“割裂困境”:中学生居家学习习惯培养中的家校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作者

吴晓俐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365100

近年来,居家学习逐渐成为中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疫情后,线上教学常态化使得家庭和学校的界限愈发模糊。居家学习,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接受教育,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学习效率低下,自律性不足。而学校则担忧家庭监督不到位,影响教学进度。这种“家校割裂”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难以有效培养,进而影响其学业成绩和长远发展。如何破解这一困境,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居家学习中的家校割裂问题

(一)信息传递的“断层”

家校沟通不畅是导致割裂困境的首要问题。家长和学校缺乏有效的信息互通,家长不了解学校的具体安排,导致在监督孩子学习时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校也难以掌握学生的居家学习情况,教师无法实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状态、遇到的困难以及情绪变化。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家校双方难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责任边界的“模糊地带”

家校角色模糊是导致割裂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部分家长认为学习是学校的责任,将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于学校和教师。这种观念使得家长在孩子居家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对孩子的监督和引导不足。而学校则认为家庭环境具有私密性,因此难以对家庭环境进行干预。这种角色模糊导致家校双方在教育责任上相互推诿,无法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供需错位的“资源孤岛”

资源不匹配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家校割裂。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与家庭实际需求脱节,部分学校在推广线上教学时,未充分考虑家庭的实际条件,如网络状况、设备配置等。同时,家长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技术工具的推广也存在“水土不服”现象,部分学校推广的学习管理软件因操作复杂被弃用。

二、家校合作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一)理论依据:教育合力理论

教育合力理论指出,家庭与学校是教育的两大主体,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教育方式、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互补性。家庭侧重于情感支持、生活监督和习惯培养,学校则侧重于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价值观引导。研究表明,家校协同良好的学生,其学习自律性得分比缺乏合作的学生高 37% ,学业成绩排名提升 21% 。这一理论为机制创新提供了方向:学校提供专业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指导,家庭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和适时的监督提醒,二者结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整合家校资源,形成“ 1+1>2 ”的教育合力。。

(二)实践需求:破解“割裂困境”的迫切性

从实践层面来看,家校合作机制创新是破解“割裂困境”的迫切需求。从学生层面来看,居家学习环境下,学生缺乏集体监督,易产生拖延、分心等问题。例如,某校实验班通过家校合作,学生日均专注学习时间从 2.3 小时提升至 3.8 小时,作业完成率从 65% 提升至 89% 。从家长层面来看,多数家长缺乏科学教育方法,亟需学校支持。从学校层面来看,家校合作可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学针对性。

三、家校合作机制创新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定期沟通平台:打破信息壁垒

1. 线上家长会:每月召开一次,通报教学计划、学生表现,解答家长疑问。家长会增设“家长提问 - 教师答疑”环节,面对面解决家长困惑。家长可以就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等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家长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 班级群管理:制定群规,禁止无关信息刷屏,设置“每日学习小结”固定栏目。例如,通过群公告发布学习任务,家长回复“已确认”,实现信息精准触达。同时,教师可以在群内分享学习资源、教育经验等,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家校联系本:纸质版与电子版结合,记录学生每日学习情况。例如,设计“三色标记法”——绿色表示完成、黄色表示需改进、红色表示未完成,家长与教师可直观掌握进度。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本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二)提供家长培训资源:提升教育能力

1. 线上家长课堂:开设“时间管理”“心理辅导”“亲子沟通”等主题课程。例如,开设“家长微课”系列,课程内容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教育方法和技巧,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孩子居家学习中的问题。

2. 线下工作坊:组织家长参与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例如,开展“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工作坊,家长通过实操练习、亲身体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方法的应用,提高教育能力。

3. 个性化指导:针对特殊需求家庭,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例如,为沉迷游戏的家庭设计“三步戒断法”,满足不同家庭的特殊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共享学习监督工具:赋能家庭教育

1. 推荐管理软件:如“班级优化大师”等,实现家校数据互通。例如,通过软件生成“学习专注力报告”,家长可查看孩子每日专注时长、任务切换频率等数据。家长可以根据这些数据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监督策略。

2. 开发校本工具:设计“居家学习任务卡”“习惯打卡表”等。任务卡包含“晨读 15 分钟”“整理错题本”等具体任务,家长签字确认后提交教师。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便于教师和家长进行监督和评估。

3. 建立资源库:整合优质网课、电子书籍、学习方法指南等。资源库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论语:

家校合作是破解居家学习“割裂困境”的关键。未来,学校应进一步优化沟通机制,家长也需主动参与,形成教育共同体。同时,教育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家校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明 .《家校合作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2]张华.“居家学习背景下家校协同机制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21(3).

[3] 王芳 .“中学生自律性培养的家庭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19(12).本文系:三明学院面向三明市基础教育联合教改项目《指向中学生居家学习习惯养成的家校合作机制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 :SMJY24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