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融合传承研究
勾四清 李金梅
1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海口 571127 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
摘要:本文以非遗文化融合传承为主题,设计了非遗文化集成式传承的两类路径,继而设计了与非遗文化内部融合、与乡村旅游融合、与高校专业教学融合、与现代信息科技融合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构建非遗文化产业链、实现产业化融合传承的设想。
关键词:非遗文化;集成式融合传承;多项目融合;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融合传承,分为两类融合,一类是非遗文化项目内部融合,即在一种非遗文化项目的要素中,在不改变自身内涵和主体形式的前提下,融入其他非遗文化项目的形式要素,形成集成融合式非遗文化项目;第二类是非遗文化项目融入环境要素,包含但不限于与乡村旅游融合、与高校专业教学融合、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等多种融合方式。
一、非遗文化内部融合
一个非遗文化项目融入其他一种或多种非遗文化元素,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演艺节目、或成为一个集成非遗文化物品或工艺品、或成为一个集成式非遗文化餐饮品等,但不改变主非遗项目的主体内涵。主要有两种方式。
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融合,如将三灶剪纸图案作为三灶编织的基础图案,在三灶编织的物品上呈现三灶剪纸的美丽图景。将三灶编织的蓝、筐、篓等作为横山鸭扎包、唐家湾茶果等非遗餐饮品的包装物,实现艺术品和非遗餐饮品的集成融合,既享受了珠海非遗餐饮品的美味,又欣赏了珠海编制品的美丽外观和体会了精湛手工。舞蹈音乐戏曲类项目融合,如珠海鹤舞、莲洲舞龙、斗门醒狮等与斗门锣鼓柜、三灶民歌、沙田民歌、粤曲等融合,将三灶民歌等作为鹤舞、舞龙舞狮等舞蹈类非遗项目的背景音乐。
二、非遗文化+外部环境要素集成式融合
(一)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实现非遗文化集成式载体传承
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在旅游六要素产品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
第一,在非遗文化传承地,如依托珠海三灶、斗门、桂山、万山等镇、村、岛,构建非遗文化场景环境,开发非遗文化旅游生活产品,并将这些文化和场景集成于相关非遗文化活动之中,如各种节庆活动、民俗文化活动(天后诞、端午巡游等)、舞龙舞狮非遗文化竞赛活动以及非遗文化民俗生活之中,供旅游者亲身体验。第二,将非遗文化与村镇土特产融合,开发设计非遗文化土特文创品,供旅游者现场制作体验和购买。同时基于三灶编织、三灶剪纸、横山鸭扎包等珠海非遗文化传统技艺项目、舞蹈项目,开发设计制作非遗文化旅游纪念品。第三,在非遗文化传承地,开发参与、观赏非遗文化演艺活动,包含但不限于三灶鹤舞、斗门醒狮、莲洲舞龙、乾务飘色、三灶民歌、斗门锣鼓柜等,作为旅游娱乐产品。第四,在非遗文化场景地,基于横山鸭扎包、茶果等非遗文化项目,开发非遗文化特色餐饮品,供旅游者购买、品食。第五,在非遗文化场景地开发建设嵌入非遗文化内涵及元素的民宿,如珠海三灶鹤舞民宿、三灶编织民宿、三灶剪纸民宿等,同时开发配套的非遗文化民宿住宿服务产品。
(二)非遗文化与高校教学融合,实现非遗文化特定路径传承
非遗文化与高校教学融合有两个层面,一是第一课堂教学融合,包括理论课堂教学融合、实践教学融合;二是第二课堂融合,包括课外活动、专项竞赛、社会实践活动融合等。
第一课堂教学融合,是将非遗文化项目及其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在社会体育与指导、舞蹈学、音乐表演、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舞美设计、市场营销、智能工程、建筑学等专业课程教学中讲授非遗文化内容,包含但不限于非遗文化项目的装备、道具及物品设计制作、表演动作、姿态及形状、音乐及成套动作、演艺等内容。如在社会体育与指导专业的专项课程中,融入舞龙舞狮、三灶鹤舞等内容,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专项课程中,融入三灶编织、三灶花袖和三灶剪纸等元素,在音乐表演专业的专项课程中,融入三灶民歌、斗门锣鼓柜等元素。同时开发设计适用于各专业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非遗文化实践内容,将非遗文化元素融于各类实践教学项目之中。
第二课堂教学融合,是在各专业的专项竞赛、课外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创设计等活动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实现非遗文化的第二课堂教学传承。
(三)非遗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非遗文化大范围高覆盖传承
非遗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非遗文化元素、内容以及展现形式等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将非遗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在非遗文化内容再现、生产制造和传播等方面,使非遗文化彰显出科技感,增加非遗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热爱非遗文化并尽自己的力量接续传承。如利用AIGC和SORA技术,实现三灶鹤舞、莲洲舞龙、斗门醒狮、乾务飘色、三灶花袖、三灶编织等传统体育舞蹈和传统技艺的再创作,形成视频全新展示,同时也作为视频教学片,与人工鹤舞、舞龙、舞狮、花袖、编制等教学片配合,实现在线教学传承;在此基础上,形成珠海非遗文化项目的在线短视频直播传播及传承促进宣传片,扩大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促进范围和增强宣传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
三、结束语
非遗文化集成式融合传承,是将非遗文化与环境元素及其他非遗文化元素融合,实现非遗文化传承的普适化、大众化、生活化、现代化,增强非遗文化对青年一代的吸引力,提高非遗文化大众化、专业化传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构建“开发—产业准备—营销—销售及服务提供—售后服务”的非遗文化产业链,将开发设计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文化产业资源准备与提供、非遗文化项目产品生产制作及排演、非遗文化产品销售和后续艺术指导及制作辅导售后服务等上下游产业及机构集成进入产业链,促进非遗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产业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莞. 乡村振兴背景下羌族村寨体育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9
[2] 刘陈良. 非遗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 科技与创新,2021(17)
[3] 辛田 范虹鹭. 乡村振兴新思路:非遗文化产业化带动产业融合发展[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11
基金项目:广东省珠海市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2023GJ141) 珠海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勾四清(1965.10— ),男,汉族,吉林人,海口经济学院,硕士 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李金梅(1974.3-- ),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体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