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的梯度构建

作者

吴澜婧

西南石油大学教务部 四川南充 637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的梯度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循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有利于逐步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重复断层:缺乏递进性与层次性

一方面,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简单重复,许多基础概念(如“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反复出现,但缺乏深度拓展。例如,小学阶段可能通过故事形式介绍民族团结,而中学阶段仍停留在口号式宣讲,大学阶段则可能未进一步结合理论分析或社会实践,导致学生产生“老生常谈”的厌倦感。另一方面,思政教材中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往往隐匿于其他专题中,缺乏系统性编排。教师若未深入挖掘,容易导致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雷同。

(二)教育方式与资源的碎片化

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化。部分教师采用“照本宣科”模式,导致小学的“情境体验”、中学的“议题讨论”、大学的“研究型教学”未能形成连贯链条。例如,中学阶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可能仅通过口号宣传,而大学阶段未延续中学的议题深入探讨。另一方面,地方特色资源利用不足。各地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未被系统整合到全学段课程中,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生动教学资源。

(三)教师认知与能力的局限性

一方面,教师对学段差异把握不足。部分思政教师缺乏跨学段教研交流,导致教学内容“一刀切”。如小学教师可能过度简化理论,而大学教师忽视学生的前期认知基础,直接讲授高深理论。另一方面,政治敏感度与创新力不足。一些教师回避民族问题的深入讨论,导致教学内容停留在表面,未能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差异化教学方案。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的梯度构建原则

(一)遵循认知发展规律: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核心指导原则,其本质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科学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小学阶段应更加注重感性认知,以直观、形象的内容为主,通过故事、节日、英雄人物等具体载体,培养对中华民族的初步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内容衔接与递进:系统性原则

在纵向衔接上应避免重复或断层,形成“情感认同→知识理解→价值塑造→行动能力”的链条。如,小学讲“各民族共同保卫祖国”(情感);初中讲“近代各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史实);大学讲“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理论)。在横向协同上注重思政课与历史、语文、艺术等课程联动,多角度渗透共同体意识。

(三)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原则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通过实践性、体验性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活动,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共同体认同。小学阶段以情感体验与生活实践为主,通过身边事、身边人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初中阶段以社会观察与互动参与为主,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理解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培养社会责任。高中阶段以理性分析与社会实践为主,通过深度参与和批判性思考,理解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意义和历史逻辑。大学阶段以价值践行与使命担当为主,将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行动力。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的梯度构建路径分析

(一)构建分层递进的教学目标体系

小学阶段(情感启蒙)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绘本、童谣、民族节日体验)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感性认知和情感认同,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知民族团结。初中阶段(认知深化)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系统讲解“五个认同”,并通过案例分析增强理性认知。高中阶段(价值观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结合政治学科探讨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如《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践意义。大学阶段(理论实践融合)从学术层面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并通过社会实践(如民族地区调研、志愿服务)强化使命担当。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计,避免内容重复

首先,建立“核心概念 + 拓展模块”模式,将核心概念(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贯穿各学段,但深度逐级提升。例如,小学用石榴籽比喻民族团结,中学分析其历史成因,大学探讨其理论依据。拓展模块按学段差异化设计,如小学侧重民族文化体验,中学结合地方史,大学引入跨学科研究(如民族经济学、社会学)。其次,开发全学段衔接教材:可设置“一体化课程体系”,明确各学段教学重点,避免简单重复。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实效性提升,关键在于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采用差异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避免单一灌输,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小学阶段采用情境体验、故事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感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初中阶段运用议题讨论式教学,实现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理解民族团结的历史逻辑和政策依据。高中阶段注重思辨探究与价值引领,从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大学阶段推行研究型教学,从理论高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通过实践强化责任担当。

(四)强化师资教研联动,整合地方资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打破学段壁垒,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机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教研体系。首先,建立跨学段教研组织架构,由省级教育部门牵头,联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地方教科院、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组建覆盖全学段的教研联盟。其次,构建“省 - 市 - 校”三级教研网络,省级设立专家指导组,负责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审定、地市级成立学科工作站,组织跨学段集体备课、校级建立学科教研组,落实具体教学实施。然后,设立学段衔接教研岗,在各级教研机构设置专职教研员,专门负责小初、初高、高大衔接研究,其职责包括学情调研、课程衔接方案设计、教学案例开发。最后,地方特色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上,注重将挖掘的教学资源分类整理,并且推进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建立 "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资源云平台",如 VR 虚拟展馆、民族口述史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N]. 人民日报,2023-10-29(1)

[2] 钟志勇,徐用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建构[J]. 民族教育研究,2024(5).

作者简介:吴澜婧(1995.07-),女,汉族,四川眉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项目基金:本文系 2025 年南充市社科研究规划项目统战理论研究专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南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NC25TZ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