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师培训和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之见解
刘星妍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确定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学前教育阶段作为教育体系的起始环节,更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育人体系,以改革创新保障普及普惠的高质量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基于这一发展趋势,学前教育阶段也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了解新的政策和要求,从思想和行为上优化育人理念和方法,以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文章将从深化教师培训和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一、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背景及做法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新时代改革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高质量普惠发展的机制尚需完善、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理阐释尚需突破、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尚需结构性改革、学前教育的质量评价与督导尚需完善等[1]。从学前教育高质量普惠发展机制尚需完善的角度来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普惠性发展的系统性建设不足,且动态机制有待完善。从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理阐释尚需突破的角度来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理论研究尚需回归本源、概念体系有待重新阐释、数字化转型理论建设水平仍需加强。从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尚需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普惠性资源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不准、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等问题。从学前教育的质量评价与督导尚需完善的角度来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质量评价体系尚需落地,且督导监管尚需加强。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更好的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育部针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规划,力求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一是针对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开展系列行动计划。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的观点、十九大上提出“在幼有所育上取得新进展”的口号,二十大上提出“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口号[2]。足可见,党中央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十分重视。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发展方向,也提出了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目标。教育部门连续开展了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尤其是2023年开展的基础教育优提质行动计划有效保障了各地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效果。
二是极大缓解了“入园难”问题,使多数幼儿都可以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根据调查可以发现,我国截至2023年幼儿园数量达到27.4万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1%[3]。可见,党中央和教育部门为了有效应对人口高峰时期刚性入园需求积极发展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入园难”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三区三州”等脱贫攻坚地区、民族地区的入园率也达到了8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90%以上。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教育部门倡导各地积极开办普惠性幼儿园、完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截至2023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达到23.6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86.2%。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出各地都很重视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希望此举能够发挥出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重要作用。
三是构建保障普及普惠的学前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新时代下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学前教育事业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打破体制障碍,利用制度创新保障普惠性学前教育事业发展[4]。首先,政府需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责和义务,组织和引领各方主体参与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工作。为解决学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家、园、社协同不力以及幼小衔接不畅等问题,各参与主体必须群策群力,在政府的引导下统一观念积极参与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活动,通过多主体对话在保证共同利益的同时使改革活动能够实现效能最大化。尤其是在制度创新方面,各参与主体更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政策机制、管理机制、课程建设机制、评价机制,打造更加先进科学的高质量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体系。
四是为幼儿园教师培训和发展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师资力量是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关键要素,可以说师资力量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的质量。从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存在城乡幼儿园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5]。因此,政府需要为教师培训和发展提供支持性环境,使城乡幼儿园能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幼儿园应当为教师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稳定良好的环境,通过建立健全教师保障制度提升教师地位和待遇,增强教师对幼儿园的忠诚度。其次,幼儿园需要做好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发展工作,强化其专业教学水平。最后,幼儿园需要完善自身教师入职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入职门槛,利用严格的甄别和筛选避免不合格教师任职。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还需要成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利用学习小组和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二、深化教师培训的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6]。为贯彻党中央政策要求,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找准定位、路径和方向,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解决瓶颈问题。为此,学前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再教育强化育人能力。
(一)根据教师个体差异性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
幼儿教师因其教龄、教学经验、学历不同,自身会出现个体差异性,这就意味着不同的教师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培训内容[7]。
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培训工作来看,对于新入职的幼儿教师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更好的融入集体,与其他教师及幼儿家长建立紧密融洽的关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这部分教师希望能够得到其他同事、领导、幼儿和家长的信任和赏识。因此对于这部分教师可以将培训内容定位在增强其沟通、交流能力方面,帮助其解决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幼儿园可以在培训内容中加入幼儿自主游戏指导和环境创设的内容,确保新入职的教师能够胜任教学任务,掌握更多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针对入职一段时间的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则需要选择教育科研、教学理论和课程创新方面的内容,以便教师综合考虑幼儿的情况探索更多培养其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方法。
从不同专业背景教师培训来看,不同的专业背景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出身的教师需要为其安排个性化的培训计划。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幼儿教师,可以选择实践性、实操性教育活动设计方法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确保这部分教师能够在培训活动中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效结合。针对其他师范类专业出身的幼儿教师,应当选择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理论相关的内容,以便帮助这部分教师巩固教育理论知识。针对非师范类专业出身的幼儿教师,应当考虑其教育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更要全面,将包含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保育知识等基础知识融入其中,以便后期这部分教师得以在教育活动中巩固理论知识,补齐自身短板和缺陷。
从不同岗位教师培训来看,幼儿园需要考虑到不同岗位的教师职责、义务、分工有所差别,因此在培训内容选择上也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针对全科教师培训,幼儿园应当重视其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以五大领域教学内容、班级活动区建设、班级环创等因素为基础选择游戏活动设计和安排、家园合作及一日活动创新等内容。针对保育教师培训,幼儿园应当基于其承担的幼儿健康与保育职责选择幼儿保育及流行病等内容作为培训活动的重点。针对单科教师培训,幼儿园应当选择与音乐、舞蹈和体育等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优秀经验等内容作为培训的重点。
(二)加强教育教学和教研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力度
一方面,幼儿园为了实现改革创新发展的目标需要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的培训力度,使其能够了解和掌握新时代背景下先进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幼儿教师作为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主体,需要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育人活动。在这方面,幼儿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强化自身专业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为此,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幼儿园游戏指导》及党中央出台的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政策等内容了解新时代学前教育的要求和标准。此外,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了解更多学前教育的优秀案例,积累教学经验,以确保自身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更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借助学到的经验优化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一日生活等教育教学手段。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教师还需要积极参加园所组织的座谈会和讲座,听取专家学者的讲解,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结合幼儿园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全方位武装自己。
另一方面,幼儿园需要加强教师教研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力度。幼儿园教师开展教研工作的前提是具有丰富的教研知识,能够根据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总结和提炼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幼儿园可以在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以及教改实践的背景下组织教师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学习前沿思想理论,帮助教师在培训和教育中学会利用新思想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训和再教育下,幼儿园教师已经可以做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喜好设计一日活动方案,并且通过教研发现需要优化和完善的环节,提出新的设想。之后,教师也会利用教研活动观察表、教研记录表、教研所需材料、教研中的案例分析、对保教实践中的视频等工具以及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完成教研任务。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幼儿园的培训和再教育,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提升需要幼儿园培训活动的支持和保障。
(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实现教师协同进步
首先,幼儿园需要利用自身人脉、资源和政策等优势搭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的平台,组织多方力量构建教研共同体。当幼儿园利用优势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之后,园与园之间将会实现资源融通、优势互补,这对于教师的发展和进步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幼儿园可以通过园与园之间举办讲座、学术交流、组织教研专题交流,课程建设及实施研讨等活动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利用园所资源流动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协同进步。此外,幼儿园也会利用学术交流的机会委派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了解当前行业内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先进教育教学思想,掌握更多方法和经验,以确保通过学术交流实现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其次,幼儿园会在内部构建“专业引领、协同发展”的机制,以确保教师得以利用各方面的条件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一方面,幼儿园秉持“往前走”的思想拓展了教师专业引领的路径,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教师开展专业指导和培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幼儿园坚持“往后退”的原则为一线教师提供反思和学习的机会,通过教研团队和学术交流平台引导其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最后,幼儿园需要考虑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需求以及教育教学特点为教师设置研讨小组,使其得以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提升能力水平。一般来说,幼儿园教师学历、职称、教研能力越高在研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也越大,基于此幼儿园需要动员其成为研讨小组的组长,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带动其他教师学习成长。在研讨小组中,教师可以畅所欲言,交流讨论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分享自己了解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针对其他教师出现的问题给出建议等,通过这些手段和途径使每一位教师得以持续性成长。
(四)学习借鉴优秀教育教学活动,引发教师思考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幼儿需要在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为此,幼儿园教师应当设置区域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和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新经验,丰富游戏规则。某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陀螺转起来》的区域游戏活动,利用宽敞、平坦的室内活动区域以及各种形状的低结构材料带领幼儿开展手工游戏活动。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手工操作将拼插玩具按照自己的想法组合在一起,形成各式各样的陀螺造型,然后进行对战。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手工操作能力。幼儿园教师群体深入研究该区域活动设计方案后意识到日常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支持幼儿的游戏需求,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基于幼儿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要求整合各方面资源,为其提供多元化的活动方案,才能助推幼儿建构技能和科学认知的发展。教师形成这种意识之后即可从思想和行为上优化教育教学的思路和模式,进而改善学前教育的效果,为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做出贡献。教师也会在思想和实践教学行为创新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幼儿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以确保幼儿能够完成幼小衔接过渡。
结语
在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前提下,幼儿园必须从制度、教育教学思想和模式、育人机制等角度开展工作,根据办学情况和幼儿的成长发展的规律设计方案,使自身得以从各个角度探索新的育人方式,从而改善学前教育的效果。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也要有继续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行业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方法,结合学情进行转化和创新,生成更多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案,在满足幼儿个性化成长发展需求的同时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幼儿园的办学水平,为幼儿园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社会力量都要积极参与,构建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协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孙万莉. “互联网+”时代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改革路径探析 [J]. 中国新通信, 2024, 26 (04): 167-169+172.
[2]庞敏玲. 汉中市城区公办幼儿园教师教研能力现状及策略研究[D]. 陕西理工大学, 2023.
[3]吴帅. 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调查研究[D]. 海南师范大学, 2023.
[4]曹守利. 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方向探索 [J]. 求知导刊, 2022, (12): 32-34.
[5]郭立生.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J]. 中国新通信, 2022, 24 (01): 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