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玩美”时光下美术活动游戏探析
朱鸣宇
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幼儿园
前言: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的关键过渡,需兼顾学习兴趣、习惯与能力培养。“玩美”时光将美术与游戏融合,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但当前部分幼儿园美术活动忽视与小学衔接,难以满足幼儿适应需求。因此,探究“玩美”时光下美术活动游戏策略,对促进幼小衔接意义重大。
一、“玩美”时光与幼小衔接的关联
(一)“玩美”时光的核心
“玩美”时光核心是“玩”与“美”的融合。“玩”以游戏为形式,让幼儿在自主氛围中摆弄材料、自由创作,释放天性;“美”指向审美能力培养,包括对色彩、造型、情感的感知与表达。二者结合使美术活动成为幼儿探索美、表现美的过程,注重体验与创造,而非机械技能训练。
(二)幼小衔接对美术活动的要求
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方式从游戏为主转向课堂教学为主,美术教育在内容、形式和要求上也有变化。小学美术更重规范性和系统性,如握笔姿势、线条运用等,还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专注力、任务意识和合作能力。所以,幼儿园美术活动要在保持游戏性的同时,融入与小学衔接的元素。
(三)“玩美”时光对幼小衔接的作用
“玩美”时光的美术活动游戏能缓解幼儿对小学学习的焦虑。一方面,游戏化活动可保持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这是其进入小学后主动参与美术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完成简单创作任务,能培养任务意识和合作能力,且使用小学常用美术工具的过程,能减少其进入小学后的陌生感。
二、幼儿园“玩美”时光美术活动游戏的问题
(一)与小学美术教育衔接不足
部分幼儿园设计“玩美”时光美术活动游戏时,只关注幼儿即时体验,忽视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衔接。例如,过度强调“自由创作”,缺乏基本技能渗透,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在握笔、线条控制等方面有困难;游戏内容多围绕生活化主题,与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观察写生、简单构图等内容脱节,使幼儿难以适应小学要求。
(二)游戏性与教育性失衡
“玩美”时光需平衡“玩”与“美”,但实际常出现失衡。一种是过度强调游戏性,美术活动成了单纯“玩材料”,幼儿随意摆弄颜料、纸张,缺乏对美的感知和创作目标,失去教育意义;另一种是教育性过强,教师过度干预,规定创作主题和标准答案,限制幼儿自主表达,降低游戏趣味性,打击创作热情,不利于幼儿进入小学后保持对美术的兴趣。
(三)忽视衔接所需能力培养
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衔接,更是能力衔接,如专注力、规则意识、抗挫折能力等。但当前“玩美”时光的美术活动游戏中,教师常忽视这些能力的培养。比如,幼儿可随意开始或结束创作,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意识,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课堂时长;幼儿创作遇困难时,教师过度包办,未引导其解决问题,导致抗挫折能力薄弱,影响其在小学美术学习中应对挑战。
三、“玩美”时光美术活动游戏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衔接目标,平衡游戏与衔接需求
在“玩美”时光美术活动游戏中,要明确幼小衔接目标,在保持游戏性的同时,适度融入衔接元素。技能衔接:设计“握笔小能手”游戏,让幼儿在给画中动物涂色时练习正确握笔姿势;通过“线条变变变”游戏,让幼儿熟悉不同线条运用,为小学写生、构图打基础;内容衔接:
参考小学美术教材主题,设计相关游戏活动。如小学常涉及“校园景物”绘画,幼儿园可开展“我的幼儿园”主题创作游戏,让幼儿先搭建幼儿园再画喜欢的角落,既保持游戏性,又为小学写生铺垫。[1]
(二)设计多样游戏,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
通过多样游戏形式融合“玩”与“美”,让幼儿在兴趣中提升美术素养。情境性游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森林画展”游戏,幼儿扮演“小画家”为动物创作画像,引导其观察动物外形,用色彩和线条表现,享受乐趣的同时培养观察和表现能力;合作性游戏:设计“班级彩虹墙”游戏,幼儿分组负责不同颜色区域,共同完成彩虹主题画作。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分工,培养合作能力,助力小学小组学习;探索性游戏: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在“材料变变变”游戏中自由探索,如用黏土捏形状后涂色、组合,感受材料特性和创作乐趣,培养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三)在游戏中渗透能力培养,助力衔接
结合美术活动游戏特点,针对性培养幼儿适应小学所需能力。专注力培养:设定明确任务和时间限制,如“15 分钟完成一幅小画”,提醒幼儿专注创作,逐步延长专注时长,帮助适应小学课堂节奏。还可通过“美术小侦探”游戏,让幼儿在复杂图案中寻找指定元素,在趣味任务中提升持续专注的能力;规则意识培养:在游戏中建立简单规则,如“使用颜料后盖好盖子”“画完放回工具”,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为遵守小学课堂规则打基础。同时通过“小小管理员”角色游戏,让幼儿参与材料分发与回收,强化规则执行的主动性;抗挫折能力培养:幼儿创作遇困难时,教师不直接帮助,而是引导解决。如幼儿抱怨颜色涂乱,鼓励其用其他颜色覆盖尝试,提升抗挫折能力。当作品未达预期时,引导幼儿发现“不完美”中的独特美,如线条歪斜可联想成“跳舞的小蛇”,培养积极心态。[2]
(四)加强家园校协同,形成衔接合力
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家庭、小学共同参与,“玩美”时光美术活动游戏也需三方协同。幼儿园与小学沟通:定期与对口小学美术教师交流,了解教学内容、要求和方法,调整游戏设计;邀请小学美术教师观摩“玩美”时光活动,听取衔接建议。还可组织幼儿参观小学美术课堂,体验小学美术活动形式,减少陌生感;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向家长传递相关理念,鼓励家长在家开展简单美术游戏,如和孩子用废旧材料做手工、画身边事物,巩固幼儿在园所学技能和能力。同时发放“家庭美术游戏指南”,推荐适合家庭开展的衔接性活动,如“每日10 分钟线条练习”,形成家园共育的衔接闭环。[3]
结语:
“玩美”时光下的美术活动游戏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实践中,需以幼小衔接需求为导向,平衡游戏性与教育性,渗透技能和内容衔接,培养幼儿专注力、规则意识等能力,加强家园校协同,让幼儿在“玩美”中感受美术乐趣,提升适应小学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正秀 , 王怡然 . 向美而行,激活童心创想 [J].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03):1-4.
[2] 陈景宜 . 课程游戏化中幼儿美术活动的探索 [J]. 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2025(04):1-5.
[3] 佚名 .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幼儿日常美工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J]. 原创力文档 ,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