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美育活动研究
邬钰鸿
昆山开发区晨曦幼儿园
前言:
生活教育理念由陶行知提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现代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幼儿园美育作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理解美。然而,当前部分幼儿园美育活动存在形式化、脱离生活等问题,影响了美育实效。基于此,本文探讨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美育活动的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当前幼儿园美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美育内容脱离幼儿生活实际
部分幼儿园在设计美育活动时,过于注重成人视角的“美”,选择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脱节。例如,要求幼儿临摹名家画作、学习复杂的舞蹈动作,这些内容超出了幼儿的理解能力,导致幼儿对美育活动失去兴趣。此外,一些活动主题远离幼儿的日常生活,如“太空之美”,幼儿缺乏相关生活体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二)美育形式过于形式化、单一化
许多幼儿园的美育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的方式向幼儿传递“美”的知识,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活动形式缺乏创新性,如绘画活动中,教师统一规定主题和表现方式,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此外,美育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割裂,未能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如游戏、进餐、散步等环节中的美育价值被忽视。
(三)美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幼儿园美育资源包括园内资源(如自然角、美工区、户外环境)和园外资源(如社区公园、美术馆、家庭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幼儿园对资源的利用存在局限:一方面,园内资源开发不足,自然角仅作为装饰,未成为幼儿观察自然美的载体;另一方面,园外资源利用较少,缺乏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未能形成美育合力。
二、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美育活动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生活化的美育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美育资源,生活化的美育环境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幼儿园应从以下方面打造环境:
园内自然环境:利用户外场地创设草坪、花园、种植园等,让幼儿在观察花草生长、昆虫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美。例如,在春天引导幼儿种植向日葵,观察其从发芽到开花的过程,感受生命之美;秋天组织幼儿收集落叶,通过拼贴、绘画等方式表现落叶的色彩与形态美;室内生活环境:将班级环境布置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如在美工区展示幼儿的生活主题作品(“我的家庭”“快乐的一天”),在阅读区摆放与生活相关的绘本(《小阿力的大学校》《爷爷一定有办法》),在墙面设置“生活发现角”,鼓励幼儿分享生活中发现的美(如妈妈做的饭菜、路边的小花);社会文化环境:结合节日、节气等生活节点布置环境,如春节时挂灯笼、贴春联,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美;端午节时布置龙舟、艾草,了解民俗中的美。通过环境的创设,让幼儿在生活场景中自然接受美的熏陶。
(二)设计生活化的美育活动
1. 基于日常生活动机的活动设计
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挖掘美育契机,将美育融入生活环节。例如:进餐环节:引导幼儿观察食物的色彩搭配(如红色的番茄、绿色的青菜)、造型(如卡通馒头的形态),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食物的美,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散步环节:在户外散步时,让幼儿听鸟鸣、看云朵,感受自然声音与形态的美;观察幼儿园的建筑、雕塑,讨论其造型特点,提升审美理解能力;整理环节:在整理玩具、图书时,引导幼儿按照颜色、大小分类摆放,感受有序排列的美,培养审美表现能力。
2. 结合生活主题的综合活动设计
围绕幼儿感兴趣的生活主题开展系列美育活动,整合多个领域的内容。例如,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引导幼儿收集家乡的特色物品(如特产、手工艺品),举办“家乡美展览”,让幼儿在展示与讲解中感受家乡的文化美;组织幼儿绘画“家乡的公园”“家乡的街道”,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和线条表现对家乡的热爱;邀请家长参与活动,讲述家乡的故事、教幼儿唱家乡的歌谣,让幼儿在多元体验中加深对家乡美的理解。
(三)整合生活化的美育资源
1. 挖掘家庭美育资源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幼儿园可通过以下方式整合家庭资源:开展“家庭美育分享会”:邀请家长分享家庭中的美育经验,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厨房的用具、如何在亲子阅读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布置“家庭美育任务”:如让幼儿与家长一起种植一盆植物,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一件手工艺品(如用废旧材料做玩具),感受创造美的乐趣。[1]
2. 利用社区美育资源
社区是幼儿生活的大环境,为美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幼儿园可与社区合作开展以下活动:组织幼儿参观社区的公园、广场、图书馆,观察社区的建筑风格、绿化景观,感受社区的环境美;邀请社区的手工艺人(如剪纸艺人、陶艺师)来园开展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如环保宣传、节日庆典),让幼儿在服务他人、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奉献美、合作美。[2]
(四)完善生活化的美育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审美表现与发展。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幼儿的艺术作品,更要重视幼儿在生活中的审美行为,如是否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否愿意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对美的感受、是否能与他人合作创造美等;评价方式:采用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等多种方式,教师通过记录幼儿在生活中的言行(如幼儿对一朵花的描述、对一首儿歌的反应),了解幼儿的审美发展水平;同时,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如让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生活中的美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评价主体:构建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家长分享幼儿在家庭中的审美表现,幼儿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教师综合多方信息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全面、客观。[3]
结语:
生活教育理念为幼儿园美育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将美育融入幼儿的生活,既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美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幼儿园应构建生活化的美育环境,设计贴近幼儿生活的美育活动,整合家庭、社区、自然等多方资源,完善生活化的美育评价,让幼儿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正秀 , 王怡然 . 向美而行,激活童心创想 [J].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03):1-4.
[2] 方晴 . 向美而行,美润童心——追随儿童的幼儿园美创活动[J]. 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2023(10):1-5.
[3] 佚名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美育的启示探析 [J]. 原创力文档 ,20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