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易锡华
茂名市电白区岭门中学 525435
一、研究背景
初中物理作为学生系统接触自然科学的起点,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科学素养的形成。新课标实施后,传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素养培育需求。当前初中物理课堂存在诸多矛盾:教材中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学生具象思维的矛盾、标准化实验操作与创造性探究的矛盾、理论知识与生活应用的脱节等。如何在 45 分钟课堂内,将核心素养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成为初中物理教师面临的迫切课题。
二、初中物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审视
(一)实验教学的表层化实施
1、验证性实验主导课堂
物理实验课仍以验证教材结论为主,学生按 “器材 — 步骤 — 现象 — 结论” 的固定流程操作。例如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中,教师预先划定物距范围,学生只需记录对应像的性质,无需思考 “为何选择这些物距”“如何设计更优方案”,这种操作式实验难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实验器材的使用局限
部分学校虽配备标准化实验器材,但学生仅在实验课接触,且使用时严格遵循说明书,缺乏自主改造机会。在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中,学生按图连接电路,若出现故障则等待教师解决,丧失了通过排查故障培养科学思维的契机。
(二)理论教学与生活经验的脱节
物理概念教学常陷入 “定义讲解 — 公式推导 — 习题训练” 的闭环。讲解 “压强” 概念时,教师侧重公式 P=F/S 的应用,却很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 “书包带加宽”“菜刀锋利” 等现象与压强的关联。这种教学导致学生虽能解题,却无法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违背了 “从生活走向物理” 的课标理念。
(三)科学思维培养的缺失
课堂提问多指向知识记忆与计算,如 “密度公式是什么”“浮力大小如何计算”,仅有 12% 的问题涉及 “为什么这样推理”“还有其他解决方案吗” 等思维层面。在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中,教师直接告知结论,忽视对 “理想实验” 这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失去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进策略
(一)生活化实验:构建物理观念的具象载体
1、低成本实验资源开发
利用生活用品设计探究实验,解决器材不足问题的同时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在 “大气压” 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注射器、吸盘挂钩、硬纸片开展系列实验: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管口拉动活塞感受阻力,观察吸盘挂钩承重时的形变,演示 “覆杯实验” 中纸片不掉落的现象。通过三组递进式实验,学生在操作中直观建立大气压的物理观念,比单纯观看教师演示更深刻。
2、家庭实验延伸课堂
设计 “厨房物理学” 探究任务,让学生记录一周内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并尝试解释:用铁锅烧水时 “白气” 的形成(液化)、菜刀切菜时刀刃的受力(压强)、冰箱冷冻室结霜(凝华)。课堂上分组展示发现,教师引导用规范物理术语表述,使物理观念在生活体验中自然生长。某学生记录 “煮饺子时饺子上浮” 现象,通过分析浮力与重力关系,深化了对浮沉条件的理解。
(二)任务驱动的探究式学习:培育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1、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链设计
在 “电路故障分析” 教学中,创设 “家庭电路突然断电” 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可能的故障有哪些?”“如何用试电笔检测?”“短路和断路的检测方法有何不同?” 学生分组利用模拟电路装置(电池、灯泡、开关、导线组成)进行探究,尝试用 “替换法”“排除法” 查找故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掌握电路知识,更培养了 “提出假设 — 设计方案 — 验证推理” 的科学思维。
2、实验改进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鼓励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优化。在 “测量小灯泡电阻” 实验中,教材采用伏安法,但有学生提出 “能否用一个电流表和定值电阻测量”。教师顺势引导设计替代方案:将定值电阻与灯泡串联,利用电流相等的特点计算灯泡电阻。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误差,学生体会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与灵活性,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强化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在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单元,开展 “校园节能方案设计” 项目式学习。学生需结合物理知识(电能计算、电功率)、数学方法(数据统计)、地理常识(日照时间),调查校园用电情况:测量教室灯管功率、统计每日开灯时长、计算每月耗电量。分组提出节能建议,如 “更换 LED 灯”“合理安排开灯时间”,并制作宣传海报。某小组测算更换 LED 灯后每年可节省电费 800 余元,这种真实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社会价值,培养了节能意识。
四、教学实践中的差异化实施策略
(一)分层实验任务设计
针对不同能力学生设置基础层与提高层任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中,基础层完成 “物距与像距关系” 测量并记录数据;提高层需额外探究 “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是否有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某基础薄弱学生通过规范测量,准确得出 “物像等距”结论,获得成功体验;而能力较强学生通过多次改变物体大小和距离,发现 “像与物等大” 的本质规律,思维得到拓展。
(二)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建立 “物理成长档案袋”,收录内容包括:最佳实验报告(记录探究过程)、典型错题分析(反映思维过程)、家庭实验记录、课堂探究表现评分表。评价主体采用 “学生自评 + 小组互评 + 教师点评”,如对实验报告的评价,不仅关注结论正确性,更重视 “实验步骤是否合理”“误差分析是否到位”,引导学生关注探究过程而非仅追求结果。
五、实践反思与改进
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 “重操作轻记录” 的现象,需加强实验报告规范性指导,强调 “现象描述 — 数据记录 — 结论推导”的逻辑链条。此外,农村学校实验室开放时间不足,影响探究深度,建议建立 “物理探究角”,课余时间供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的结合,如用传感器测量压强变化,增强数据的精确性,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
六、结论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扎根于实验土壤与生活实际。教师应打破 “重知识轻素养” 的教学惯性,通过生活化实验、真实情境探究、跨学科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 “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逐步形成物理观念、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 “物理学习应注重学科素养的综合发展”,只有将素养目标融入每一节实验课、每一次探究活动,才能让初中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培育科学素养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林小娟 ;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变革 [J]; 亚太教育 ;2025 年 02 期
[2] 沈孝兵 ; 例谈指向学生思维进阶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重构策略[J]; 物理教学 ;2025 年 03 期
[3] 杨有东 ;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 年 0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