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声中话成长
徐丹
昆山开发区东部新城幼儿园
时间对每个人而言,珍贵且公平。大班孩子已初步接触时间概念,像能按时入园,知晓各项活动有对应的时间安排,还会相互提醒 “该吃饭啦” 。然而,“时间” 又十分抽象,难以把控,幼儿常出现盥洗时流连忘返、入园迟到、做事拖沓来不及完成等情况。那么,时间在孩子们心中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又该如何引导他们把握时间呢?
一、探究时间本质,让抽象概念具象化
“时间” 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大班幼儿感知它?我们借助观察、倾听、计算等幼儿熟悉的方式,开展探索活动,把抽象时间变得可感可知。
(一)观察时间,让时间可视化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擅长从具体事物获取经验。班级挂钟成了探索起点,孩子们围绕 “钟面上有什么、有啥用” 展开观察讨论。
钟面上有数字、时针、分针、秒针、大格子、小格子 。数字用于告知几点钟;时针位置对应几点钟;分针转动慢,转一圈是 1 小时;秒针转一圈是 1 分钟;1 个大格子代表 5 分钟,每个大格子里有 5 个小格子,1 个小格子就是1 分钟 ,这些 “伙伴” 共同构成计时系统。观察中,孩子们还交流起见过的各式钟表,动物造型、几何造型等,拓宽了对钟表多样性的认知。接着抛出问题 “从观察钟到现在,过了多久” ,引导数分针移动。分针从格子 “5” 走到 “8” ,按 1 格5 分钟算,得出过去 15 分钟,同时发现时针也微微移动,直观感受时针的缓慢转动。这种细致观察收获满满。幼儿对社会生活中钟表的感受,强化了对钟表符号的理解,促进时间认知。教师抓住 “15 分钟” 教育契机,让幼儿切实感知时间流逝与利用,首次对时间有了具体、清晰的印象 。
(二)倾听时间,让时间生动化
观察时,孩子们听到 “嘀、嘀、嘀” 声,引发好奇。于是开展倾听活动,轮流趴在钟上听辨。通过看秒针走、听声音,确认 “嘀嗒”声是秒针发出,“嘀” 一声就是 1 秒钟 。这一过程,让幼儿将声音与秒针转动关联,把抽象时间单位 “秒” ,用听觉和视觉结合的方式变得生动可感,加深对 “秒” 的认知。
(三)计算时长,让时间具体化
孩子们说:我们在幼儿园里要待上多长时间?来得早的孩子细心地数着时钟上的数字:早晨 8 点钟来,下午 4 点钟回家,秒针、分针、时针转了一圈又一圈,一共有7 个小时呢!。这 7 个小时也是爸爸妈妈上班的时间——他们可能要工作得更久,老人们也用这些时间办理家里的事情、参加各种活动,我们都离不开时间!
观察、倾听、模仿、交流,幼儿用各种方式探索着时间,教师深深感受到生活中这一简单而又无形的资源,在这一刻变得这样具体和具有深入性,充满了科学奥妙。
二、享受游戏,感悟时间的宝贵
认识钟表、感知时间后,幼儿行为有变化,如吃饭变快、不迟到等,但对 “时间是否用得完” 仍存疑问。于是设计系列游戏,深化对时间的感悟。
(一)“一分钟大挑战”:感受时间利用差异
在游戏里,“时间老人”问孩子们:“1 分钟能做什么?”孩子们纷纷喊:“1 分钟太短啦!”幼儿的理解重点在“1”上,这个小小的数字代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能做什么呢?于是开展“一分钟大挑战”。教师喊“开始”后,孩子们表现各异:有的直奔目标玩玩具、搭积木,还会留意时间;有的随意摆弄玩具、翻几页书、逛午睡室;还有的原地没动。鼓声结束活动,大家反应不同,有的懊恼没完成,有的开心玩了好几样。交流发现,像乐乐提前想好搭积木,涵涵规划好看书、喝水,有目标的孩子效率高;泽泽因没规划而遗憾。教师引导讨论“1 分钟长还是短”,孩子们感悟:抓紧时间,1 分钟能做不少事;没抓紧,就啥也做不成 。
(二)“画出我的时间”:挖掘时间统筹可能
基于 “一分钟挑战”,我进行提问:“刚才的一些小朋友同时做了几件事情,你觉得还有哪些事是可以同事做的?”幼儿开动脑筋,纷纷表达: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用微波炉热牛奶的时候可以去上厕所,用洗衣机洗衣服的时候可以烧饭烧菜,自己还可以在爸爸睡懒觉的时候多看几本故事书、多玩一会儿玩具!于是,大家把自己的设想画了下来,想一想做这些事情可能需要多长时间,就在画面的一角写上数字,表示时长。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把时间“固定”在了画纸上,也创造了新的可能。
(三)“如果时间会说话”:传递珍惜时间情感
再次引入“时间老人”道具,与幼儿互动。孩子们热情打招呼,分享 “没浪费时间”。借助 “时间老人” 鼓励话语,如 “抓紧时间,会感觉时间变多,能做有趣的事,要一直珍惜时间哟” ,传递珍惜时间的情感 。幼儿创作美术作品、创编 “节约时间” 儿歌,在活动室贴钟表标志,让静态形象 “说话” ,把珍惜时间的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和环境营造,深化对时间宝贵的理解 。
三、生活实践延伸,自主管理时间促成长
“时间老人”的话带给幼儿更大的兴趣:时间真的会变多吗?孩子们说:时间老人说了,和时间做好朋友,时间就会变多!瞧,我们再次迈出了深入探索的步伐。
(一)“做时间的伙伴”:养成珍惜时间习惯
幼儿对时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们对生活作息、节约时间的把握仍需要一个过程来推进,直到养成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我们要引导幼儿和“时间 做朋友,把每个时间段利用好。当幼儿在园、在家高效做事,教师和家长及时肯定,如“你今天按时完成搭建,和时间配合得真好”、“在家没磨蹭,太厉害啦”!强化积极行为,促进时间管理能力发展 。家庭反馈显示,孩子做事更积极,不再拖沓,好习惯逐步养成 。
(二)“做自己的主人”:明确自主与帮助边界
大班幼儿社交多,参与活动、游戏也多。像亮亮因能力强,常帮小伙伴代劳,耽误自己事。引导思考 “小伙伴总找你帮忙,他们自己动脑筋了吗”?,亮亮醒悟 “要让他们自己想” 。借此让幼儿明白,要做自己的主人,也要尊重 “小伙伴是自己的主人” ,自主主宰活动,学会合理拒绝不合理求助,保障自身与他人的时间管理 。
(三)“数一数我的成果”:强化时间管理成就感
关于 “时间” 的探索持续进行,幼儿热情高涨,成果丰富,有美术作品、创编的儿歌、仿编歌曲、律动,还有数学活动《几点钟》、科学活动《有趣的钟表》、体育活动《扔手榴弹》等 。鼓励幼儿自主设计成果呈现方式,活动室墙面、走廊,家长园地、班级群,都成展示舞台 。幼儿在展示中,感受自信、快乐,体会成长喜悦,进一步强化 “合理利用时间能收获成果” 的认知,激励持续珍惜时间、管理时间 。
“时间”,它是幼儿可见的钟表上的数字,也是无形的流逝空间。幼儿在与时间同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时光的转换,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时间”不再是虚无的一个名词、概念,而是幼儿实实在在能够体会和把握的、高效的活动工具,孩子们在时间里成长,也在时间里悄然成熟。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 姜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72.《师幼互动钟的教师适应应答策略研究》柳茹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3.《学前教育学》黄人颂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