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作者

韩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网络新媒体,已经是与社会生态进行了深度融合,正在用其全新的方式,重塑着信息传播与认知建构的基本逻辑。第 5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5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9.7% ,社交媒体短视频与直播平台成为青年群体信息获取与表达的核心场域。这一环境在扩展思政教育覆盖面的同时,亦对思政教育传统话语体系形成严峻挑战。一方面,单向灌输模式会更加难以适应交互性传播生态,宏大叙事话语与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会更加脱节[1]。另一方面,多元价值冲击也会更加削弱主流意识形态权威,圈层化传播的现象会加剧思政教育话语的空间隔离 [2]。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话语创新,已然不仅是技术适配的必然要求了,更重要的是,这是巩固主流价值阵地、引导青年思想认同的关键路径,对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感与实效性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当下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常见问题分析

1. 话语表达单向化与传播互动缺失

传统思政教育长期依赖课堂讲授、文件传达等线性传播模式,形成“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被动接收”的单向话语结构 [3]。这种机制在新媒体环境下暴露明显局限:一方面,教育者与青年群体间缺乏实时反馈渠道,受众的认知困惑与价值质疑无法及时疏解;另一方面,新媒体赋权使青年从信息消费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其表达诉求在传统话语体系中难以获得容纳空间。据观测,主流思政教育平台用户互动率普遍低于 5% ,评论与转发行为多集中于娱乐性内容,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是当前思政教育话语交互性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这背后可以看出,单向传播不仅会削弱教育实效,更可能会引发青年群体的心理疏离。

2. 话语内容抽象化与现实语境脱节

思政教育话语长期偏好理论化、体系化的宏大叙事,强调政治术语与学术概念的规范性表达,却忽视青年群体的认知习惯与生活经验。例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多聚焦理论溯源,缺乏与就业压力、网络消费、社交焦虑等青年现实议题的关联性解读。这种抽象化倾向导致两个困境:一是话语理解门槛过高,青年需调动大量认知资源转化理论为行动指南;二是话语感染力不足,难以触发情感共鸣与价值内化。新媒体环境中,碎片化、具象化内容更易获得传播优势,传统思政话语的“高冷”姿态进一步加剧其传播劣势[4]。

3. 话语权威碎片化与技术赋权冲突

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特质解构了传统教育者的权威垄断地位。算法推荐机制催生“信息茧房”,使青年长期沉浸于同质化观点圈层,也即“我只能看到我喜欢看的”。在这之上,自媒体兴起更是推动“话语权泛化”运动,历史虚无主义、娱乐至上思潮等不良风气,借由网红人设与情感营销做了虚伪的包装,从话语权上进一步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目前的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有识青年”在面对各种现实问题的时候,会主动选择更倾向信任社交媒体“知识博主”而非官方理论解读和“专家意见”[5]。这当然有专家虚假权威的真相所在,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下思政话语权威在新媒体场域确实存在的隐性消解难题。这一现象的深层根源,就说明了技术赋权与传统权威之间的张力现象。如果教育者未能有效利用算法逻辑,尽快重建思政教育话语公信力,亦未适应青年对平等对话关系的期待,那么话语权的消散就会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

4. 话语空间分散化与圈层壁垒固化

新媒体平台依据兴趣标签构建高度细分的社群网络,如“饭圈”“电竞圈”“二次元圈”等,形成封闭式话语空间。思政教育试图以统一话语覆盖多元圈层时,面临三重障碍:其一,不同圈层拥有专属符号系统(如弹幕用语、表情包文化),主流话语因编码差异难以渗透;其二,圈层内部存在价值自洽机制,外部观点易被标签化为“说教”而遭排斥;其三,资本驱动的流量竞争挤压思政内容传播空间,使其在娱乐化洪流中边缘化。这种空间区隔使思政教育陷入“表面全覆盖、实际多真空的结构性困境。

二、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路径

1. 构建交互式话语传播体系,激活主体间性对话

打破单向灌输模式的核心在于建立教育者与青年的多向对话机制。技术层面,教育单位要尽快依托校园融媒体平台,开发实时反馈系统,嵌入弹幕互动、AI 答疑、话题投票等功能,真正用人工智能理解新世代的思维和发展需求,将单向宣讲转化为“讲授—响应—修正”的动态闭环。例如,思政直播课程可设置分屏讨论区,即时解析观众提问,使理论阐释与个体关切直接对接。在关系层面上,教育单位要重点重构教育者角色定位,把自身的“权威发布者”形象转变为更加亲民的“对话发起者”与“共识协调者”形象,承认青年的话语建构权,参与到青年的话语共建行为中,理解、尊重、协同、创新。具体实践中,教育单位可邀请一些有兴趣和相关能力的青年参与内容共创,如征集“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短视频脚本,尝试用新生代的视角去看社会看发展,通过UGC(用户生成内容)的方式,从内容层面实现意义协商。而在机制层面上,教育单位要积极建立舆情响应漏斗模型,可以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去监测和分析青年热点议题,针对不同的议题和讨论焦点,分层设置自动回复(常见困惑)、人工响应(争议问题)、专家研讨(深层矛盾)三级反馈体系,让青年群体自己去理解自己的需求,尝试用新旧交互的方式,确保话语互动的高效性与纵深度。

2. 推动话语内容的生活化转换,实现符号价值共生

要破解抽象化困境,就需要将政治话语转化为青年群体生活世界的意义符号。在内容设计上,可以采用“微观叙事”策略。比如,可以选取青年日常场景(如职场竞争、租房压力)为切入点,嵌入理论内核。例如,以“00 后整顿职场”现象解读劳动价值观,用“特种兵旅行”的方式分析城乡发展不平衡。用小视角解决大问题,让青年人学会如何见微知著。在表达形式上,教育单位可以尝试融合新媒体符号的一些语法。比如,将理论要点转化为信息图式(如“一图读懂新质生产力”)、段子体金句(“躺平不可卷,奋斗才有范儿”)、互动 H5 测试(“你的价值观底色是什么?”),从形式上就全面契合碎片化传播规律,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传播知识,让这些内容悄无声息的进入他们的脑子里。而在价值锚定上,教育单位要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与青年潮流的共鸣点。如用国风音乐重构红色经典,以汉服运动诠释文化自信,借助“Z 世代”审美偏好传递主流价值等。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其实是要避免简单的套用网络热词,这是老一辈思政教育工作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因为这样做,“更容易”。但真正的做法,是应当深入理解网络热词的形成机理,解构其文化基因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如将“躺平”转化为“理性奋斗”,将“社恐”关联“共同体意识培育”行动之中,如此才能真正有效的实现话语的深度缝合而非表面拼贴。

3. 重塑算法赋能的话语权威机制,驾驭技术逻辑

应对权威碎片化需以技术反制技术,重构思政话语的信任链条。算法干预方面,推行“主流价值植入”策略:与平台合作优化推荐机制,在个性化推送中强制插入 15%-20% 的思政优质内容(如《这就是中国》片段、大国工匠微纪录片),打破信息茧房。话语包装上,构建“权威网红”IP 矩阵:培育思政教育领域的“知识型KOL”,以学术背书(教授身份)结合网感表达(脱口秀式授课)吸引青年关注,如复旦张维为、戴建业等学者在B 站的成功实践所示。风险防控层面,建立思潮辨析响应链:运用 AI 文本分析定位错误言论高频节点,即时生成“反叙事”内容包。例如,当监测到历史虚无主义话题升温时,自动推送亲历者口述、档案解密等立体化辟谣素材,压缩虚假信息传播空间。最终通过“技术赋能 + 人文关怀”双轨路径,使权威重建于技术理性与情感认同的融合基底之上。

4. 整合分众化话语传播网络,破壁圈层区隔

化解空间分散性需构建适配多元圈层的垂直传播体系。平台策略上,实施“一体多翼”矩阵布局:以官方账号为核心(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延伸至圈层聚居地(电竞直播中的价值观辩论、Cosplay 剧中的家国主题植入),通过跨平台引流实现全域覆盖。内容分众上,开发“圈层定制包”:针对二次元群体,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转化为动漫叙事(如《领风者》);面向电竞爱好者,用“团队协作”“公平竞技”等游戏术语诠释集体主义;为饭圈群体设计“追星手册” ,引导将偶像崇拜转化为对标先进典型的自我提升动力。社群运营上,培育“桥梁型意见领袖”:招募各圈层核心成员担任思政传播志愿者,以其熟悉的符号编码转译政策理论——如由电竞主播解说“十四五规划”中的电竞产业政策,借助圈层内部信任链提升话语接受度。通过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使主流价值渗入亚文化毛细血管。

三、结论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话语创新,本质是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文化生态的辩证统一过程。它既要求坚守价值内核的确定性—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回应技术变革中的真问题,又需保持话语形态的流动性——在符号转换、关系重构、技术驯化中实现意义再生。成功的创新实践必将超越工具性适配(如单纯开设短视频账号),而走向深层生态融合:通过构建既有政治高度又具生活温度、既见思想深度又显时代鲜度的话语体系,使思政教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涵化”,最终在青年群体的自觉认同与创造性转化中,见证主流价值的磅礴生命力。这一过程不仅关乎教育效能的提升,更是在数字文明时代筑牢思想共同体的战略基石。

参考文献:

[1] 毕玉姣.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 [J]. 公关世界 , 2025, (16): 9-11.

[2]宁怡琳.“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传播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 2025, 16 (15): 137-141.

[3] 司双双 , 原浩刚 .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究 [J]. 新闻研究导刊 , 2025, 16 (15): 142-146.

[4] 华金.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 2025, 16 (15): 152-156.

[5] 王玉忠 , 刘珂珂 .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优化策略探究[J]. 高教论坛 , 2025, (07): 7-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