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父慈子孝”悲情人生的项羽与范增

作者

徐谊广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

项羽在李清照的笔下,成就了失败者的悲壮 , 却赢得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豪气?读罢李清照的《绝句》,令人为之扼腕。

项羽的悲剧,大多数的教学参考里,都归因于他的性格缺点。讲课时,常常会以性格为基点,寻找事例来力证。但这种平面化的讲解,是单一浅层次的诠释。人物的心理因素是复杂的,其心理变化轨迹也是多变的。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往往左右着整个结局。其起点是鸿门宴的角逐,貌似强大的项羽集团,其实分崩离析在即,也就是项羽的心理特质。

一、失去父爱关怀的项羽

项羽的心理素质看似很强,他自小就丧父,跟随着叔父。叔父很疼爱他,学文不成,武艺见长。但项羽始终是孤单的,尤其是叔父的不幸遇难,彷如玻璃心遭遇沉重的锤击。项羽是一个很要强的人,所以叔父的强势,恰好能依托。表面坚强,却难以遮掩他内心的脆弱。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同项羽内心世界,必须以心理效应,加以说明。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和群臣探讨为什么自己能取得天下时,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禽也”。这句话无形中抬高了范增的地位。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是那种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关系。七十多岁的范增时刻维护项羽的利益,把项羽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和关心。这种情怀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荡之不离。他这把年纪还参加造反,史书有记载他“好奇计”,肯定是江湖经验、人情世故和奇谋韬略都很精通的人物。在各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人们习惯性地把他打扮成诸葛亮和张良这类仿佛神仙附体的大谋士,在《鸿门宴传奇》这部电影中,他的沉稳、谋略和奇人气质明显压过张良一头。因此,年轻且出道不久的项羽,自然也把他当成可以依赖的父亲。但是当项羽成为了霸王后,一切就悄然变化了,羽翼渐丰的他不再需要这个年迈的“亚父”,心底有一把声音在狂吼:离开这个喋喋不休的老头吧。

《鸿门宴》中,张良与范增,如两颗智慧之星悬于历史天空,各自为沛公与项王出谋划策。然而面对性格迥异的主帅,二人言语态度悬殊,其谋略最终效果亦如云泥之别。范增对项王,其言多显居高临下之势,锋芒毕露而几近逼迫。从“急击勿失”的强令口吻开始,范增便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凌驾于项羽之上。宴席之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举动,已是公开的胁迫,将项王置于被动境地。当项王默然不应,范增竟“出召项庄”,以“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危言耸听擅自调动项庄舞剑,实为越俎代庖。及至项伯翼蔽沛公,范增只能“无可奈何”,最后一句“竖子不足与谋”的怒斥,更是将主帅视为无智孺子。这种凌驾式的强谏,是对主帅权威的僭越,终致谋臣与主帅之间裂痕深现。项范二人都想主导军事集团的发展,这恰如其分地彰显出心理学“刻板效应”。宴会上的项羽已因战功孤傲不已。范增没有看到这点,面对羽翼已丰的项儿,一直有潜在的偏见,语气处事都凌驾其上。项羽的神态充满了赌气与委屈,慈父加持的范增缺乏发展的眼光,还迷信“棍棒和呵斥”的神威。项羽对范增态度的变化,正是两人处境变化后的不适感,继而滋生的异化心理,与过往关系的错位。

张良深谙“为而不恃”的智慧,其谏言如春雨润物,无声无息间引导沛公趋吉避凶。张良对沛公之言,始终以“辅”为根本,言语间流淌着一种谦抑而周密的智性。当沛公惊闻项王欲击而“大惊”时,张良首先以“臣为韩王送沛公”的从属身份起言,以“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的婉转策略,悄然化解了杀机。即便在沛公面临生死抉择的紧急关头,张良亦未曾流露丝毫急躁之态。沛公欲逃而顾虑“未辞也”,张良只平静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此语既化解了沛公的犹豫,又隐含着对沛公自身决断力的信任——那“何辞为”的反问,将决策的“体面”悄然奉还给了沛公本人。

二、因小失大的项羽莽夫

在第一自然段,“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 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曹无伤告密,项羽轻而易举的就相信了他,并且大怒,从旦日飨士卒中可以看出,项羽急不可耐,遇事浮躁,疏于考虑,而且自负轻敌,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来,他认为击破沛公军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在第二自然段中,听了项伯的话后,怒气马上就消了,看出项羽把事情想的很简单,不会深思熟虑,自己没有主见,妇人之仁。

第三自然段中,“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轻而易举的说出告密人的身份,说明他不像刘邦那样善于用人,而且处事不细心,做事欠考虑,自大轻敌,寡谋轻信。还有在座位上来看,把自己放到最尊的位置,把刘邦放到第三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妄自尊大。而且,对于范增与项庄的行为熟视无睹,这说明项羽是个优柔寡断,有勇少谋。

这是典型的“刻板效应”。项羽对刘邦也有此心理。如果学学刘邦一样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 项羽凛然好比一块铁板,不做改变,还相信成熟政治家刘邦的狡辩,随便就出卖了对他效忠的曹无伤,不正是说明这点吗!为人不忍,迷信武力的人,这种性格的人注定了他的悲剧。

面对樊哙的斥责,项羽无以应,说明他在心理上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毁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而且在刘邦逃走后,他丝毫没有觉察,可见他头脑简单,没有政治远见,胸无城府。

范增只是项羽的亚父,与项羽没有血缘关系,被项羽尊为“亚父”。在项羽心中地位仅次于生父的人,在其事业草创阶段还能收获“尊敬”。但是并没有结交亲属关系,可以认为是项羽对重臣范增的一种笼络方式。两人间没有真实的父子之情。随着其连场恶战,声名显赫,昔日偎依在范增身边的小子,已经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天下事物只是他的玩具,到分利益的时候,只是惦记自己宗族的狭隘思想,进一步导致了集团内部的分裂。

范增主张杀刘邦,在项伯为首的项氏家族里,有很多人在鸿门宴前后是不主张杀刘邦的。之所以这么说,一是范增在多个场合都要求项羽痛打刘邦,使其永不得超生,二是汉朝建立后,刘邦赐项伯刘姓,原因就是因为项伯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解了围。而《史记》中记载,范增让项庄去刺杀刘邦,项庄同意了,上演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好戏,但这也并不能说明,范增就和项氏家族就很好。

究其成效,张良之言如柔丝绕指,终助沛公脱险归营,为日后龙腾奠定基石;范增之谋虽深识沛公为“志不在小”的心腹大患,却因言策之刚硬粗暴,非但未能除患,反而令项王疑窦丛生,自断股肱。项王“为人不忍”的性情,恰如深潭静水,唯柔风细雨可起微澜;而范增偏以巨石相投,激起的唯有抗拒的浪花。

故观张良与范增,谋士之成败岂尽在智谋深浅?更在其言策与主帅心性之相契。张良以辅弼之姿行智谏之实,如水之就下,沛公自然纳之如流;范增以谋主自居行强谏之策,如火之灼灼,项王必生抵触之心。范增之悲,非智不足,实乃刚强太过,最终只落得“疽发背而死”的苍凉结局。所谓柔策破坚城,强谏摧栋梁。张良深谙以退为进之妙,范增却困于刚愎自用而终失其主。谋士之智,终究要在“识主”与“度势”的经纬间穿行,方可成就真正的“运筹帷幄”之功。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心理变化,准确把握人物关系变化,从而深入了解其性格特征。

参考资料

① 《活法》 东方出版社作者简介:徐谊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