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临床医学解剖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

琚小丹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441300

引言

解剖学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外科、内科等临床课程的学习。该课程涉及人体206 块骨骼、数百块肌肉及复杂的器官结构,学生需精准掌握各结构的位置、形态与功能关联。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依赖黑板绘图、标本演示开展教学,但标本数量有限,学生人均实操机会不足;二维图片与文字难以直观呈现立体解剖关系,导致学生对“神经走行”“血管分布”等抽象内容理解困难,学习兴趣逐渐弱化。《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2024 年版)》明确提出“推动数字化资源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要求利用数字技术破解医学实践教学难题。基于此,将 3D 解剖模型、虚拟解剖软件、解剖学微课等数字化资源引入课程教学,探索其应用效果,对提升解剖学教学质量、培养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临床医学解剖学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中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类型与选择

结合解剖学课程特点与高职学生认知规律,选取三类核心数字化资源:一是 3D 交互式解剖模型,如“数字人体 3D 系统”,可实现人体结构的 360 °旋转、分层拆解,学生点击任意结构即可查看名称、功能及毗邻关系,解决传统标本“只能看、不能拆”的局限;二是虚拟解剖操作软件,如“虚拟解剖实验室”,模拟真实解剖流程,学生可在软件中完成“肌肉附着点识别”“器官分离”等操作,操作错误时系统实时提示,避免实体标本损耗与操作风险;三是碎片化微课资源,围绕课程重难点录制5-8 分钟短视频,如“心脏解剖结构讲解”“四肢神经走行动画”,方便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所有资源均经过医学专家与教育技术人员联合审核,确保解剖结构标注准确、内容符合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数字化资源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路径

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融合路径,将数字化资源贯穿教学全流程。课前,教师在学习平台发布微课视频与3D 模型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微课初步了解“脊柱解剖结构”,利用3D 模型自主探索“椎间盘位置与功能”,并在线提交预习疑问;课中,教师结合虚拟解剖软件开展实操教学,如讲解“腹部解剖”时,先通过软件演示“腹腔器官分层暴露”过程,再引导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误认胆囊与肝脏位置”等问题,调用 3D 模型实时对比纠正;课后,布置虚拟解剖作业,要求学生在软件中完成“下肢血管解剖”操作并录制视频,同时利用3D 模型绘制“下肢神经分布思维导图”,强化知识记忆与应用。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效果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 2023 级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实验班(45 人)采用“数字化资源 + 传统教学”模式,对照班(43 人)采用传统“板书 + 标本”教学模式,两班学生入学成绩、解剖学基础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 P>0.05 ),确保研究具有可比性。实验周期为 1 学期(16 周),覆盖“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核心章节。研究方法包括:一是成绩对比,学期末采用相同试卷(理论占 60% 、实践操作占 40% )考核,分析两班成绩差异;二是问卷调查,学期末向实验班发放《数字化资源应用效果问卷》,了解学生对资源的满意度与学习体验;三是访谈,选取实验班10 名学生、5 名授课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定性反馈。

(二)应用效果的量化结果

成绩对比显示,实验班综合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实验班平均分为 78.6 分,对照班为 67.2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ΔP<0.05 );其中实验班实践操作平均分(82.3 分)较对照班(69.5 分)提升 18.4% ,理论成绩(75.8 分)较对照班(65.3 分)提升 16.1% 。从成绩分布看,实验班优秀率(80 分以上)达 35.6% ,对照班仅为 14% ;实验班不及格率(60 分以下)为 4.4% ,对照班为 18.6%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 88.9% 的学生认为“3D 模型帮助理解立体解剖关系”, 84.4% 的学生表示“虚拟解剖软件提升了实操信心”, 77.8% 的学生愿意“课后利用微课复习”,整体满意度达 86.7% 。

(三)应用效果的定性反馈

学生访谈中,多数学生提到数字化资源解决了传统教学的痛点:如学生A 表示“以前看标本只能看到表面,3D 模型能拆开看神经走行,终于搞懂了坐骨神经的分布”;学生B 认为“虚拟解剖软件可以反复操作,不用担心损坏标本,现在面对实体标本时更熟练了”。教师访谈中,授课教师反馈“数字化资源让抽象内容变直观,课堂上学生提问更积极,原本需要 2 课时讲解的‘心脏解剖’,现在1 课时就能完成,且学生掌握更扎实”;同时也指出“部分学生过度依赖虚拟操作,实体标本识别能力仍需加强”。

(一)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证研究与反馈中发现三方面问题:一是资源应用不均衡,课前预习阶段,仅 62.2% 的学生按时完成3D模型探索任务,部分学生因“手机兼容性差”“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未参与;二是虚拟与实体衔接不足,实验班 15.6% 的学生在实体标本考核中“无法快速对应虚拟模型与实体结构”,存在“虚拟操作熟练、实体识别薄弱”的脱节现象;三是资源更新滞后,现有 3D 模型未涵盖“最新解剖学命名标准”,部分微课内容与教材章节进度不匹配,影响教学连贯性。

(二)针对性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从三方面优化:一是完善资源访问与激励机制,与学校技术部门合作优化学习平台,确保手机、电脑均可流畅访问 3D模型;将课前数字化预习纳入平时成绩(占比 10% ),对完成质量高的学生给予“虚拟解剖软件优先使用权”,提升参与度;二是强化虚拟与实体联动教学,在虚拟解剖操作后,增加“虚拟- 实体对比实训”环节,如学生在软件中完成“肝脏解剖”后,需在实体标本中找到对应结构并标注,教师实时核对,强化关联记忆;三是建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每学期联合医学专家审核 3D 模型与微课内容,根据教材修订、解剖学标准更新及时调整资源;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录制个性化微课,确保资源与课程进度同步。

结语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临床医学解剖学课程中的应用,能有效破解传统教学“抽象难理解、实操机会少”的问题,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掌握度与实践能力。实证研究表明,3D 解剖模型、虚拟解剖软件等资源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不仅优化了教学流程,更契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然而,应用中仍存在资源更新滞后、虚拟与实体衔接不足等问题,需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强化联动教学、动态更新资源等策略持续改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 AI 智能答疑、虚拟解剖竞赛等数字化教学形式,结合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需求,构建“虚实结合、全程覆盖”的数字化教学体系,为解剖学课程乃至高职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弘华, 胡英君, 严松. 智慧医疗背景下边疆地区高职医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5, 28 (03):27-30+36 .

[2] 徐文平 , 崔小进 .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究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中旬刊), 2024,(12):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