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区域内河港口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管理机制研究

作者

朱日兴

江苏省海安市交通运输局 江苏省海安市 226600

1、引言

区域内河港口依托内河航道形成港口群,承担着区域内货物集散、水陆联运的重要功能,对促进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贸易往来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部分区域内河港口存在布局分散、功能重叠、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综合效益不佳。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可实现港口功能互补、设施共享、航线优化,提升区域港口群的整体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研究其管理机制,对破解港口发展瓶颈、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2、区域内河港口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2.1 必要性

区域内河港口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是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供应链一体化进程加快,货主对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运输时效性要求更高,分散发展的港口难以满足规模化、集约化的物流需求。整合资源可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协同发展能优化运输组织,减少货物中转环节,提高物流效率。此外,区域港口协同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秩序,提升区域在全国航运网络中的地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2 面临的问题

区域内河港口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行政壁垒突出,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港口分属不同管理主体,利益诉求差异大,难以形成统一规划与调度;港口功能定位模糊,多数港口追求 “大而全”,导致集装箱、散货等业务同质化竞争,优势资源难以集中;基础设施衔接不畅,港口与航道、铁路、公路等集疏运体系的衔接存在短板,多式联运效率低下;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各港口信息系统独立运行,数据难以共享,影响协同调度效率;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在资源分配、收益共享等方面存在矛盾,制约整合进程。

3、区域内河港口资源整合的主要模式

3.1 行政整合模式

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或成立跨区域管理机构实现资源整合。由上级政府牵头,将区域内相关港口的管理权限集中,成立统一的港口管理委员会,负责港口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该模式能快速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规划一体化,但需平衡各方利益,避免管理过度集中导致的灵活性不足。

3.2 资本整合模式

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整合港口资源。由龙头港口企业收购或参股区域内其他港口,形成集团化运营格局,实现设施共享、航线统筹、品牌统一。资本整合模式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运营效率,但需具备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与强大的牵头企业支撑。

3.3 功能整合模式

根据各港口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将区域内港口划分为枢纽港、喂给港、专业港等,枢纽港承担干线运输、集装箱中转等核心功能,喂给港负责货物集散与短途运输,专业港专注于散货、危险品等特定货种运输。功能整合可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区域港口群的整体服务效能。

3.4 设施整合模式

对区域内港口的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与改造,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码头泊位资源,淘汰落后产能,集中建设专业化、大型化泊位;共享仓储、堆场、机械设备等设施,提高设备利用率;统一建设集疏运通道,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内河航道的衔接,形成高效的综合运输网络。

4、区域内河港口协同发展的主要路径

4.1 航线网络协同

优化区域内港口的航线布局,形成干支联动的航运网络。枢纽港开通至沿海港口、国际港口的干线航线,喂给港开通至枢纽港的支线航线,通过航班时刻衔接、货物直达运输,减少中转环节。建立航线共享机制,鼓励港口企业联合运营航线,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航线密度与班次稳定性。

4.2 信息平台协同

构建区域港口统一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整合各港口的船舶调度、货物跟踪、通关检疫等信息,为货主、船公司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船舶靠泊、货物装卸、集疏运的智能化调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明确数据采集标准、共享范围与安全保障措施,打破信息孤岛。

4.3 集疏运体系协同

加强港口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完善多式联运体系。统筹规划铁路专用线、公路连接线、内河航道等集疏运设施,实现 “港铁联运”“港航联运” 无缝衔接;统一集疏运管理标准,推行 “一单制” 运输,简化货物交接流程;建立集疏运调度协调机制,根据港口货物流量动态调整运输计划,提高集疏运效率。

4.4 服务标准协同

统一区域港口的服务标准与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制定统一的货物装卸、仓储、报关、检验等服务流程与收费标准,实现 “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推行标准化服务评价体系,开展服务质量考核与监督,促进各港口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统一服务礼仪与操作规范,形成区域港口服务品牌。

5、区域内河港口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的管理机制

5.1 统筹协调机制

成立跨区域港口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由区域内各地方政府、港口管理部门、企业代表组成,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协调重大问题、监督政策落实。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及时解决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分工,形成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 的协调格局。

5.2 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保障各参与方的合法权益。根据港口的投资比例、贡献大小、资源投入等因素,制定收益分配方案;对整合过程中产生的增量收益,按照 “谁贡献、谁受益” 的原则进行分配;设立利益补偿基金,对因整合导致利益受损的港口或地区给予适当补偿,平衡各方利益。

5.3 市场监管机制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清理不合理的行政干预与地方保护政策,打破市场壁垒;建立港口经营行为规范,严禁恶性竞争、价格垄断等行为;加强对港口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保障货主与船公司的合法权益;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港口协同发展效果进行评估。

5.4 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将港口资源利用率、物流效率、协同发展水平、环境保护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定期对各港口、相关部门的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考核结果优化发展策略与管理措施。

6、结论

总之,区域内河港口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是提升区域航运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面临的行政壁垒、功能重叠、设施衔接不畅等问题,可通过行政整合、资本整合、功能整合等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航线网络、信息平台、集疏运体系、服务标准等方面的协同提升整体效能。建立统筹协调、利益分配、市场监管、考核评价、投融资等管理机制,是保障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顺利推进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的结合,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区域内河港口群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帆。内河港口资源整合策略探究 [J]. 中国水运,2022,33(5):42- 44.

[2] 刘斌。区域港口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J]. 物流科技,2022,45 (8):130- 132.

[3] 李阳。基于资源整合的内河港口群发展模式研究 [J]. 港口经济,2021,(11):2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