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策略

作者

张金丽

山西省吕梁市卫生学校 033000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处于职业认知与技能积累的关键阶段,职业认同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投入度、职业责任感及未来的职业忠诚度。当前中职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心理疏导及职业规划指导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对护理工作的长期热情与稳定目标。通过系统分析职业认同感的内涵与影响因素,结合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必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稳定的职业价值观与自我认同,从而提升护理教育质量与职业队伍稳定性。

一、职业认同感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职业认同感对学习动机与职业发展的促进作

职业认同感能够促使中职护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明确的职业目标与内在驱动力,使其在面对繁重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训任务时具备持久的积极性与抗压能力。具有较高职业认同感的学生往往更能理解护理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主动寻求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技能的提升。在职业发展路径上,职业认同感能够增强学生对行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其在毕业后愿意长期从事护理工作并不断进修,提升自身在岗位中的竞争力与适应性,形成稳定的职业发展轨迹。

(二)职业认同感缺失对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负面影响

职业认同感缺失的中职护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目标模糊、动力不足的情况,导致理论课程和临床实训的投入度明显下降,学习成绩与技能掌握水平受到影响。在就业阶段,这类学生可能对护理岗位缺乏稳定的情感依附,工作选择趋向随意,甚至出现频繁跳槽或转行现象,影响职业稳定性与发展前景。缺乏职业认同感还容易降低工作责任感与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安全与满意度,并对护理团队的整体凝聚力造成不良影响。

(三)护理行业特性对职业认同感的特殊要求

护理行业具有高责任、高风险和高强度的工作特性,需要从业者具备高度的职业使命感与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环境与患者需求。护理工作不仅要求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娴熟掌握,还需要耐心、细致和人文关怀,这对从业者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认同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认同感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长时间轮班和情绪压力时保持专业稳定性和服务热情,从而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与行业规范。

二、中职护理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策略

(一)构建以职业价值引导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在中职护理教育中,课程体系建设应在专业理论与技能教学基础上,将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逐步形成对护理职业的深层理解与积极态度。课程内容应在护理基础、内外科护理、社区护理等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人文关怀等板块,通过案例解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将职业责任、患者安全、社会意义等概念转化为学生能够切实感知和内化的价值体验。教学安排应体现循序递进的结构,从入学初期引导学生建立职业认知,到学习中期引入护理职业文化与行业使命,再到毕业前强化职业责任感与发展意识,使价值引导与技能培养同步推进。教师在授课中应结合真实临床案例和自身经验讲述护理工作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与职业情感的双重重要性,从而在学习动机、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路径上形成一致性与稳定性,为毕业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临床实践与真实情境教学的融合

临床实践是中职护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尽可能模拟真实的医疗环境,并在实训环节增加与实际护理任务高度契合的内容。在医院见习和实习阶段,应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科室,如内科、外科、儿科、急诊等,让其接触多样化的护理工作场景,感受护理服务在不同疾病、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差异化需求。情境教学应结合真实案例设计,包括急危重症处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环节,使学生在应对复杂护理情境时能够快速做出科学判断并采取合理措施。教师应在实践过程中实施全过程指导,从操作技能、沟通方法到情绪管理进行综合性评价与反馈,帮助学生理解专业行为与职业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发挥护理榜样与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榜样力量是激发学生职业热情和形成职业认同的重要外部因素,学校应积极引入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行业影响力的护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与经验分享,通过他们的职业发展历程、临床故事、医患沟通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护理职业的价值与社会贡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以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态度和人文精神影响学生,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尊重患者的职业信念贯穿于教学与实践指导中。可建立师生长期结对机制,使学生在学习、实习和职业规划过程中获得持续的指导与支持,形成稳定的职业发展方向。学校还可利用护理行业评优活动、护理节主题实践等契机,让学生与行业标杆进行互动,从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与职业动力。

(四)建立心理辅导与职业规划双结合的支持机制

中职护理学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常会面临学业压力、职业不确定感以及来自临床工作的心理挑战,学校应构建心理辅导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的支持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双向保障。心理辅导应通过团体辅导、心理测评和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调整情绪、释放压力、增强自我效能感,并提升在面对突发事件和工作高压时的心理韧性。职业规划指导应覆盖在校学习的全阶段,结合护理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不同岗位的需求特点,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发展路线建议与就业指导,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业资格考证等。学校可定期组织职业生涯主题讲座和行业发展论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五)拓展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平台促进社会认同

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能够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感受护理职业的社会价值与公共责任,进而提升职业认同感。学校可与社区医院、康复中心、养老机构、公共卫生组织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与健康检查、疾病防控宣传、长期护理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服务情境中体会护理工作的意义与成就感。通过参与社区健康教育、老年人慢病管理、母婴保健指导等项目,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加深对护理职业社会价值的理解。学校可鼓励学生参加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组织,参与跨区域甚至国际的医疗志愿活动,拓宽职业视野与文化适应能力。长期的社会实践经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职业的情感依恋与社会认同,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与服务热情,同时具备应对不同社会健康需求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是中职护理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者在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也需要学校在文化建设、心理疏导、实践资源整合等方面形成合力。通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优化师生互动,提供心理与职业规划支持,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可以有效提升中职护理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使其在毕业后更具职业稳定性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 , 孙丽华 .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 ,2021,21(9):141-145.

[2] 赵丽 , 王敏 .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培养路径研究 [J]. 中国护理教育 ,2020,17(7):531-535.

[3] 李慧, 张倩. 临床实践对护理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 ,2019,33(14):247-250.

[4] 黄静 , 周莉 . 中职护理教育中的职业价值观引导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34):76-79.

[5] 郭燕 .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护理学生职业认同感培养中的作用[J]. 中国学校卫生 ,2022,43(5):77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