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

秦佳琪

内江市第六中学 641000

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石,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知识的积累,更在于个体核心素养的全面涵养。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正面临从“教课文”向“育素养”的转型,如何突破文本分析的机械模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思维的拓展、审美的觉醒与能力的迁移,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1 引导多维解读文本,在思辨探究中发展思维能力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其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吸收,更在于形成独立思考的认知框架。文本本身具有多义性与开放性,单一视角的解读容易造成认知偏狭,而多维分析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纵深感。在探究过程中,逻辑思维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梳理与关联,辩证思维表现为对矛盾观点的兼容与辨析,创新思维则在于突破固有认知形成新见解。这种思辨训练需贯穿阅读全程,从文本结构的拆解到作者意图的揣摩,从语言形式的分析到文化语境的观照,让学生在不断追问与求证中,逐渐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提升对复杂问题的判断力与解决力,最终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认知转变[1]。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学中,可构建“矛盾情境—细节考据—观点碰撞”的思辨链条。在分析项羽形象时,除了传统视角中“刚愎自用”的判断(如对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漠视),还可引导学生关注其行为逻辑的特殊性:宴前“今者因寸功而有大名,故为主所疑”的顾虑,宴中对樊哙“壮士!赐之卮酒”的宽容,宴后“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的坦诚,这些细节共同指向其“贵族式骄傲”的人格特质——不屑于阴谋算计,坚守战场对决的公平准则。通过对比“政治理性”与“人格操守”的冲突,学生需从“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的紧张氛围中,考证项羽“默然不应”的深层心理,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学会用文本细节支撑论点,使逻辑推理与辩证分析能力在具体语境中得到切实提升。

2 品味文本审美价值,在情感体验中培育审美鉴赏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培育,绝非简单的技法认知,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文本肌理中触摸美的脉搏。语言文字作为美的载体,其韵律节奏、意象组合、情感张力共同构成独特的审美场域。教学中需打破“技法分析”的机械模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声韵流转,在联想中搭建意境桥梁,在共情中理解作者的审美选择。这种沉浸式体验能激活感官的敏锐度,使学生逐渐学会从平淡文字中发现含蓄之美,从矛盾叙事中捕捉张力之美,从朴素表达中体会真诚之美。当审美感知内化为思维习惯,学生看待世界的眼光便会带上诗意的滤镜,既能在文学作品中与古今审美对话,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平凡事物的审美价值,最终形成兼具包容性与独特性的审美判断[2]。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的教学,可构建“文字—意象—心境”的审美解码路径。除“泻”“浮”等动词的锤炼外,可聚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通感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嗅觉与听觉的奇妙通联:清香的幽微与歌声的缥缈在朦胧感中交融,恰如作者内心难以言说的怅惘。再结合“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的拟人化表达,感受光影的慵懒与作者心境的呼应。通过反复诵读、画面联想、情感共鸣等环节,学生能从荷叶的“田田”、荷花的“袅娜”中,触摸到文字背后作者对片刻宁静的珍视,在美的具象体验中,逐步提升对文学作品审美肌理的鉴赏力。

3 设计实践应用任务,在迁移拓展中强化综合运用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止步于文本内部的认知,更需要在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转化。实践应用任务的价值,在于搭建起“文本解读”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调动语言积累、思维方法、文化认知等多方面素养。这类任务的设计需兼具针对性与开放性,既要紧扣文本的核心概念与思维方式,又要为学生预留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协作讨论、成果呈现等环节,学生能学会将抽象的阅读收获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能力,在循环往复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认知”过程中,打破学科知识的壁垒,形成灵活运用所学应对复杂现实的综合素养,真正实现从“纸上谈兵”到“学以致用”的跨越。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家乡文化调查”任务可细化为三阶实践链条。首先指导学生建立“概念—现象”对应表,将“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理论术语转化为可观察的指标,如“村民议事时的辈分影响”“婚丧嫁娶中的传统礼仪”。接着引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包括访谈提纲(如向长辈询问“村里纠纷的解决方式”)、观察要点(如祠堂的使用频率与功能)、文献搜集(如地方志中的民俗记载)。最后要求学生在调查报告中完成“理论阐释—现象分析—当代反思”的闭环,比如用“乡土本色”解释家乡庙会的持久生命力,同时探讨城镇化对传统习俗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要精准理解文本概念,又要掌握调查方法、梳理材料、形成观点,综合运用素养在真实的探究行动中得到全方位锤炼。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通过多维解读、审美品味与实践应用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完整的素养培育闭环。这一过程中,文本不再是静态的知识载体,而是成为锻炼思维的素材、涵养审美的源泉与连接生活的桥梁。当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辩证思考、感知美丑、学以致用,核心素养便会内化为个体的精神特质与行为能力。这种教学范式的转变,不仅关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更指向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为高中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丽.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17):127-129.

[2] 李佳颖 . 基于 PBL 教学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2024.DOI:10.27178/d.cnki.gjxsu.2024.0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