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措施
李雪飞
夏津县银城街道办事处253200
引言
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居民膳食结构的稳定。在高产栽培背景下,小麦病害发生日益频繁,其中白粉病因其传播速度快、影响面积大而成为重点监控对象。小麦白粉病主要由小麦白粉菌引起,具备明显的流行周期性与气候敏感性,在多地呈现出区域性爆发和反复侵染的趋势。传统防控手段如化学农药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长期依赖会带来环境污染、抗药性增强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在生态理念基础上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亟需构建。本文将围绕小麦白粉病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绿色防控路径与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借鉴和支撑。
一、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特性与流行规律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传性病害,其病原为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属子囊菌亚门,主要以无性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和侵染。病原菌在田间可以通过病残体、越冬寄主和空气传播持续循环,具备多轮次再侵染能力,导致病情难以根除,流行周期长、范围广。该病菌适宜在15℃至 20∘C 、相对湿度大于70%的气候条件下迅速繁殖和扩展,尤其在春季气温回升、昼夜温差较大的时期易爆发流行。
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小麦各种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发生后,可从小麦脚叶扩展到剑叶,整个叶片和茎杆布满一层白色粉霉,甚至扩展到穗部及芒上。这种病害不但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运送,还严重削弱小麦结实率与粒重,给产量造成显著损失。
此外,密集栽培、高氮肥施用和易感品种的大面积种植,进一步加重了白粉病的发生程度。从流行路径来看,该病害主要由南向北蔓延,呈现明显的地理扩散和时空分布规律,具有高度的区域适应性。因此,理解其发生规律对于制定精准的防控策略具有关键意义。
二、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由病原菌、宿主作物及环境三者互动所致。首先,病原菌的致病力差异显著,不同生理小种对品种的抗性差异反应不一,加大了防控难度。其次,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水平直接决定了病害发生的轻重。部分老化或产量导向型品种抗病基因流失严重,容易遭遇白粉菌的大规模侵染。此外,苗期管理粗放、氮肥施用不均、密度过大等因素也会诱发或加重病情。
从生态角度看,气候条件是白粉病流行的核心驱动力之一。研究表明,温暖湿润、气流频繁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孢子的扩散与萌发,在干湿交替的季节性气候中尤为严重。耕作制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轮作中断、单一种植的连续性增强了病菌的田间积累,为其再次爆发创造条件。
此外,植保技术手段的滞后、农户识别与防治能力不足,也是小麦白粉病得以迅速扩展的重要诱因。一些地区对白粉病初期症状识别能力较弱,缺乏及时干预措施,导致病害迅速发展,错失最佳防治时机。因此,需在病原、品种、环境与管理之间建立系统的病害发生预测模型,为风险评估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小麦白粉病绿色防控的主要路径
构建绿色、高效的白粉病防控体系,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首先是抗病品种的推广使用。通过抗病育种技术选育高抗、多抗品种,是从源头阻断病害发生的根本措施。近年来,不少研究单位已开展抗白粉基因导入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应加快成果的田间推广与品种更新,推动种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防病与增产的同步提升。
其次,农业防控措施的合理配置也能有效抑制病情发展。包括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清洁田园等技术手段,均可营造不利于病菌传播的田间环境。如通过优化氮磷钾比例、适时控制氮肥施用强度,可减缓作物贪青旺长现象,降低白粉菌附着与侵染概率。此外,实施适时播种、深翻压茬、病残体处理等措施,也有助于减少初侵染源,增强田间整体抗病能力。
在绿色防控体系中,生物防治技术逐步展现出重要潜力。利用拮抗微生物(如 Bacillus subtilis、Trichoderma spp. 等)抑制病原菌繁殖,或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是当前绿色植保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天然植物提取物、诱导剂等绿色制剂也开始应用于田间实践,替代或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具有可持续性强、生态友好等优势。
四、小麦白粉病绿色防控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尽管绿色防控理念已逐渐被接受,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首先,抗病品种更新速度较慢,育种周期长、抗性衰退快,影响了品种长期应用的稳定性。应加强抗病基因资源的多样性研究与高通量筛选,避免单一抗性被迅速“突破”。此外,应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机制,加快优良抗病品种的区域化推广。其次,绿色农药及生物制剂的推广应用仍面临成本高、田间效果不稳定等问题,需加大产业化研究与区域适应性试验,推动关键技术标准化和配套化,提升其在实际生产中的替代率与经济可行性。
技术培训和农户认知的短板也是当前防控薄弱环节之一。在一些传统种植区,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掌握不足,依赖化学农药的习惯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绿色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应加强基层植保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农技推广、现场示范与多媒体传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绿色病害防控意识与操作水平,增强其科学用药、精准施防的能力,使绿色防控技术真正落地见效。
另外,当前病害预警系统尚不健全,缺乏及时、精准的区域性病情监测与趋势预报机制。建议建立基于气象、作物生长信息与病虫情报融合的智能预警平台,实现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控,为绿色防治赢得时间窗口,降低应急防控压力,推动病虫害管理模式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
五、结论
小麦白粉病作为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病害,其发生规律复杂,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随着现代农业对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升,构建以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农业与生物措施为核心、以信息化预警与技术培训为保障的综合绿色防控体系已成为主流趋势。虽然在推广应用中面临品种、技术、认知和机制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政策支持、科技赋能与组织动员,有望逐步建立起适应性强、环境友好、可操作性高的小麦白粉病治理模式。未来应加强跨学科协同研究与基层技术服务,推动绿色防控技术深入田间地头,为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尤兴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J].农技服务,2017,34(09):22.
[2]王勋芳.彝良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20):151+19.
[3]杨景淑.绿色植保理念下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J].农业知识,2025,(0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