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冠肺炎后备定点医院改造实例探讨

作者

安翔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381

前言

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始于武汉并快速席卷全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 2021 年末,全国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 102314 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 94792 例,累计死亡 4636 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为我国既SARS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市作为首都北京的“护城河”,在整个抗击疫情的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而显著的作用,为了增强与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医疗服务能力,决定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后备定点医院的建设。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市的三大医学中心之一,利用中医药的优势在之前的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市后备定点医院是众望所归。因此医院在确保基础建设符合医疗救治流线的前提下,重点关注人员安全性的确保、流程优化性的提升、改造施工时间短等事宜,通过数据说话,最终得出了不同于常规改造的建设方案。

一、项目概况

拥有南、北两个院区,本次新冠肺炎后备定点医院的改造位于南院区现址范围内。项目位于西青区王兰庄昌凌路88 号。四至范围为:东至昌凌路,南至鑫通道,西至王兰庄化工厂,北至宝通道。

南院区现状设有门急诊住院综合楼、体检VIP办公楼、后勤感染科综合楼及配套附属用房等。

本次新冠肺炎后备定点医院基于医院南院区的现状进行改造,通过技术层面提出的很多创新建设方案,不但确保救治流线的安全性、还从多角度切断交叉感染的可能,且实现了改造量小、改造时间短的巨大经济效益。

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

二、建设内容

1.室外改造

院区根据救治功能及流线需求划分为限制区(救治区域)和非限制区(与救治区域无联系),两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且为便于管理,将所有地下车库的汽车坡道卷帘下落纳入医院管控

在限制区内划分红区、绿区、垃圾转运区。预留大门通过管控作为医废出口,并在室外增设集装箱,设置垃圾转运人员的卫生通过用房。

在限制区内,设定建筑物各功能管控出入口:原住院大厅出入口为患者入口、原急诊出入口为医护人员出入口、原门诊出入口为药品物资出入口。在限制区内,设定院区各功能管控出入口:北侧原住院出入口为患者出入口、原急诊出入口为垃圾转运专用出口、原门诊出入口为药品物资入口。且为完善救治功能,将移动CT设置在患者便于出入的位置,在临近门急诊住院综合楼的室外场地改造或增设120 卫生通过用房。

在非限制区内:办公建筑保留原办公出入口,院区出入口沿用原南侧办公出入口作为非限制区出入口。

2.单体改造及技术创新点

2.1 首创“大空间、小分区”建设概念

在竖向层面划分整体红区、绿区,实现竖向的大区划分。在平面层面通过物理分隔,将每层按照使用需求分为红区(患者使用区)、绿区(医护人员使用区),并在每个分区内按照救治流线的必要通行、非必要通行划分出小分区。并采取相应土建以及机电改造措施,确保定点医院运行时的安全。

将门急诊住院综合楼的高层住院楼改造为患者救治区(污染区-红区),将裙房门急诊楼改造为医护办公区(清洁区-绿区),在二层红绿区交界处设置药品物资卫生通过区(潜在污染区-黄区),在三层红绿区交界处设置人员卫生通过区(潜在污染区-黄区)。迁移方舱CT至患者出口位置,便于患者检查使用。并结合建筑改造方案,进行机电设备的相应设置及管线切换改造。

平面改造原则:将蓝区内门窗封闭处理,避免红绿区之间的空气交换,切断空气污染可能的路径;将灰色区域室外排水管道切断,此区域各层下水不能使用,房间封控管理,不做使用,切断管道串联可能引起的交传染。

在大分区的基础上,划定区域内的小分区:以首层设计为例:结合救治流程的需求,在红区内,按照患者必要通行空间—即救治流线所达空间、患者非必要通行空间—紧急疏散流线所达空间,进行划分,如图 7 所示:图案填充红色区为患者必要通行空间,将此区域确定为小分区—红区,其他区域为小分区—红区空白区。在红白区交界处以物理分隔,需保证分隔墙体由地面连贯密封至上层楼板,实现完全物理分隔。红白区交界处疏散门平时锁闭密封,设置消防联动,平时封闭管控,火灾时门禁失效可便捷打开,以保证疏散所需。

绿区按照同样原则,划定区域内小分区,即按照医护必要通行空间—即救治流线所达空间、医护非必要通行空间—紧急疏散流线所达空间,进行划分。

2.2 首创“箱体缓冲空间”

在特殊节点,本工程也提出了创新建设理念。

根据新冠救治流线,本工程设置了一条专用物流流线。药品、物资由专用入口进入建筑内部空间后,由专用物资电梯运至二层,在二层平面的大红区与大绿区交界处,设置一“箱体缓冲空间”,此箱体取代传统红绿交界处的缓冲黄区。因药品物资是由绿区单向传送至红区,可通过控制箱体门开闭顺序形成互锁、以及控制绿区内空调系统只开启新风,保证气流由绿区至黄区至红区单向流动,从而避免气流逆行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3.巧妙的机电改造设计

3.1 暖通空调改造

3.1.1 控制大区域正负压,保证气流合理流向

根据传染病防止措施中切断传播途径的控制理念,在红区、绿区间建立分隔,从而避免病原扩散。结合本项目医疗流程大区域划分的原则,利用原有空调、通风系统实现大红区负压,大绿区正压,从而保证红绿区分界处气流的定向流动,建立建筑实体分隔之外的软分隔。

绿区区域为原裙房门诊、医技区域,现利用原有空调(新风)系统送新风(不满足疫情期间使用要求的空调、新风机组关闭)。在建立红绿区物理分隔的同时维持绿区正压。

红区区域为原住院楼区域,现利用原有排风系统风机排风,在建立红绿区物理分隔的同时维持红区正压。

红区,绿区中间设置缓冲区,缓冲区依靠相邻红区,绿区压差保证气流从绿区至红区。同时缓冲区与红区,绿区间门设置互锁功能,提高保障性。

3.1.2 物理分隔位置选取结合机电管线走向研判,减少管线切改工程量

本项目采用红绿大分区方案类比其他同类型项目,采取尽量少的切改现有空调通风系统管线。并且经过对原机电专业的设计图纸深入研究,选取已有建筑墙体且机电管线穿越最小的位置作为红区,绿区分界。除了避免拆改工作量以外,还可减少未来恢复功能的改造工作量。

除此部分管线进行切断封闭外,其他管线尽量采取封堵或封闭工作区域的方式减少管线拆改及恢复工作量。

3.2 给排水改造

3.2.1 严格按照洁污分区供水和排水,保证用水安全。

防止水质交叉污染是本工程给水最需要重视的问题。仔细研究了原给排水设计图纸:现状原住院楼区域和裙房门诊区域分别设置供水立管,结合“大红区、大绿区”理念的区域划分,确定给排水改造方案。医护办公区(清洁区-绿区)给水管道不做调整,人员卫生通过区(潜在污染区-黄区)的所在楼层的给水横管道设置倒流防止器;患者救治区(污染区-红区)的供水立管底部设置倒流防止器;用以防止水质交叉污染。大大降低改造的工作量。

对于室内排水,因本工程采用“大红区、大绿区”理念,竖向上均为同一控制区。对于不使用房间及局部无法严格分开红区与绿区的的排水立管,采取房间封控管理,封堵排水点的方式;人员卫生通过区的手盆设独立下水,沿临近外墙面下至污水处理系统;以防止粪便污水携带的病毒传播,严格做到控制区排水独立。

3.2.2 充分利用现状化粪池用于污水消毒。

排水改造的重中之重就是污水消毒。红区与黄区必须经过消毒处理,达到生态环境部相关要求后排放。

结合室内污水排水分区及室外排水管网现状,对室外管网做了以下多方式改造:1)对局部室外管道进行切改;2)封堵消毒池前所有室外污水管道检查井井盖;3)封堵部分室外污水管道;4)结合化粪池位置增设投药装置。经局部改造后红区与黄区污水经过预消毒后排至院区内现状污水处理站进一步处理。

3.2.3 高通量吸氧需求

院区内现状真空泵房为水环式真空泵,存在水质污染风险,故更换为油润滑旋片式真空泵,同时需增设真空泵排气消毒装置。

定点医院对于供氧措施有较高要求,需能够满足全院满负荷运转时 10% 患者同时高流量吸氧(50-60 纯氧/分钟/床)需求。结合医院现状氧气系统,在液氧站增设汽化器,并新建独立的氧气管道以满足供重症救治床位需求。

三、工程优点及意义

本工程提出“大空间、小分区”概念,从宏观到微观,分级别分层次的进行“红区”、“绿区”的区域界定及流线设计,从大空间即实现了污染与清洁的完全分离,大幅提升救治流程的安全性。在平面红绿分区的划分中,巧妙结合原防火分区进行设计:将红区绿区的物理隔离,借助既有防火分区分界处的防火墙来实现;改造既有防火分区分界处的少量机电支管及末端,实现红区绿区机电系统的分割。这样的方式,只需局部进行少量改造,就能保证红区、绿区的完全分隔,大幅降低改造量、节省改造工期,降低改造费用,也对平时医院既有的功能空间影响最小。

本工程关注细节设计,首创“箱体缓冲空间”,不但可实现功能流线的顺畅、高效,还可实现节约成本、快速建设。“箱体缓冲空间”可采用预制装配式板材建设,使用干式施工法,用小板拼装、密封形成密闭缓冲空间。这种建设方式,既可解决大体量建材难以进入现状单体建筑的问题,避免建设过程中对既有功能空间的破坏,又可快速完成建设过程,并大幅降低经济投入,可谓省时省力省钱的最优改造方案。

本工程的改造建设方案,在技术层面通过多种创新型设计,不但大幅提升医院在新冠肺炎救治流程上的安全性,同时实现了建设投资的大幅削减。可以说本工程的创新型改造模式,为日后新冠肺炎后备定点医院的改造提供了一种保质保量、多快好省的改造新思路,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及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