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班主任在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角色重构与实践路径

作者

薛姣

浙江公路技师学院

一、引言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职教育正从“ 规模扩张” 转向“ 内涵提升” ,其核心目标逐渐聚焦于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职业核心素养作为中职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关键能力,涵盖职业道德、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等多维要素,是破解当前技术技能人才“ 有技能缺素养” 困境的重要抓手。然而,传统中职班主任角色长期定位于班级事务管理者,侧重于纪律维护与常规管理,与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所需的“ 职业价值观引领” “ 实践能力孵化” “ 生涯规划指导” 等职能存在显著脱节。与此同时,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型要求日益凸显,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亟需具备职业精神与创新能力的“ 素养型” 人才。在此背景下,重构中职班主任角色,推动其从“ 单一管理者” 向“ 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协同者” 转型,不仅是落实职业教育“ 三教” 改革的重要路径,更是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力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基于这一现实需求,探讨中职班主任角色重构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以期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二、中职班主任角色重构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的内在要求,其理论基础源于人力资本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及职业能力发展模型。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劳动者素养的提升是推动个人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中职班主任作为学生职业启蒙的关键引导者,需通过角色重构将素养培育嵌入教育全过程。终身教育理论则指出,职业教育应贯穿个体职业生涯,班主任需从“ 阶段管理者” 转向“ 终身发展支持者” ,帮助学生构建适应技术迭代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此外,职业能力发展模型(如DACUM 模型、MES 模块)明确,职业核心素养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三重维度,这要求班主任突破传统德育框架,将行业规范、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要素融入班级管理与教学实践,实现“ 做人” 与“ 做事” 教育的有机统一。

传统中职班主任角色长期局限于班级事务管理,其职能定位与职业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角色定位单一化导致教育目标偏离职业导向,班主任多聚焦于学生纪律维护与成绩提升,忽视职业价值观渗透与生涯规划指导,造成学生职业认同感薄弱、发展目标模糊。另一方面,能力结构滞后制约教育效能,多数班主任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与职业指导方法论,难以将产业需求转化为具体培养方案,导致素养培育“ 空转” 。此外,协同机制缺失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碎片化,班主任与企业导师、课程教师之间的联动不足,使得职业素养培养与技能训练“ 两张皮” ,无法形成育人合力。

角色重构的迫切性源于多重现实需求的叠加。从政策层面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倒逼班主任角色向“ 素养培育者” 转型。从产业需求看,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型要求显著提升,企业不仅需要“ 能操作” 的技能型人才,更渴望“ 会创新、懂协作、有担当” 的素养型人才。从学生发展看,中职生普遍存在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抗挫折能力不足等问题,需通过班主任的系统引导构建职业认知、提升社会适应力。因此,重构中职班主任角色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当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 错位” 难题的关键突破口。

三、中职班主任角色重构的实践路径

中职班主任重构职业价值观引领者角色,需以“ 职业文化浸润” 为核心构建班级育人生态。班主任可联合企业共同设计班级文化标识,将企业价值观(如精益求精、安全规范)融入教室环境布置,通过“ 7S 管理标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优化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习惯。例如,某中职学校班主任在数控专业班级推行“ 车间化早自习” ,要求学生提前10 分钟到校模拟企业班前会,汇报设备检查情况与当日任务目标,强化责任意识与时间管理能力。同时,班主任可开发“ 职业榜样课程” ,邀请企业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分享成长故事,结合行业纪录片、工匠精神主题班会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职业价值内涵,激发职业认同感。

作为实践能力孵化者,班主任需搭建“ 校企协同” 的动态实践平台,推动素养培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一方面,班主任可联合企业导师开发“ 任务驱动型” 实践项目,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转化为课程任务,如电商专业班主任组织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直播带货项目,在选品、策划、推广全流程中锻炼市场分析与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班主任需构建“ 竞赛-实训-创新” 三级实践体系,通过校级技能节、行业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载体,分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例如,某班主任在机电专业推行“ 竞赛积分制” ,将日常实训表现与竞赛成绩纳入综合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

班主任转型为生涯发展规划师,需建立“ 个性化指导 + 动态调整” 的生涯导航机制。班主任可运用职业测评工具(如霍兰德兴趣量表、MBTI 性格测试)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倾向,结合区域产业地图分析就业趋势,为每个学生制定“ 职业能力发展档案” 。例如,某班主任针对护理专业学生设计“ 临床观察-模拟护理-医院实习” 三阶段生涯路径,定期邀请医院护士长开展职业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健康服务活动,在实践中调整职业目标。同时,班主任需构建“ 家校企” 三方协同的生涯支持网络,通过家长职业分享会、企业开放日等活动,拓宽学生职业视野,形成“ 学校主导、家庭支持、企业参与” 的生涯教育合力。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聚焦中职班主任在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角色重构,揭示了传统角色定位与产业需求、学生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班主任需向职业价值观引领者、实践能力孵化者、生涯发展规划师三重角色转型的实践路径。通过构建“ 职业文化浸润-校企协同实践-个性化生涯导航” 的立体化育人模式,班主任可有效破解职业精神培养与技能训练“ 两张皮” 的困境,推动中职生从“ 技能掌握者” 向“ 素养复合型” 人才转变。研究证实,角色重构需以校企深度协同为支撑,以动态评价体系为保障,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实现育人效能最大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技术在职业测评与实践指导中的应用,同时扩大中西部地区中职学校的样本覆盖,验证角色重构模式的普适性与长效性。此外,需关注班主任专业能力发展的持续性支持机制,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