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李建爱
深州市深州镇北街小学 053800
摘要:“双减” 政策的落地为小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愈发凸显。本文深入探讨了在 “双减” 政策背景下,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当前劳动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劳动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并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旨在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一、引言
“双减” 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 “双减” 后的教育格局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通过劳动教育,小学生不仅能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还能塑造坚韧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这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层面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学科知识教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足,即便有劳动课程,也存在被其他主科占用的情况。同时,劳动教育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和专业师资,教学方式往往局限于理论讲解,实践活动开展较少,难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
(二)家庭层面
现代家庭生活条件日益优越,许多家长过度溺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劳动的认知较为模糊,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社会层面
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资源。一些适合小学生参与的劳动实践活动较少,且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使得小学生难以在社会环境中获得充分的劳动体验。
三、劳动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通过参与劳动,如整理书包、打扫房间、洗衣服等,小学生能够学会照顾自己,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今后独立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劳动过程中的身体活动有助于小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在劳动中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能够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耐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三)塑造正确价值观和劳动观
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劳动,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能够使其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明白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
(四)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为小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在劳动实践中,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四、双减政策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丰富课程内容
开设多样化的劳动课程,如手工制作、种植养殖、烹饪、家政服务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在语文写作中引导学生描写劳动场景和体验,在数学中计算劳动中的数据等,增强劳动教育的综合性。
2、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劳动实践。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花坛的设计与种植,从规划布局到实际种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劳动教育视频、展示优秀劳动成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引导
1.转变家长观念
学校通过举办家长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转变家长过度关注学习成绩的观念,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培养孩子综合素质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2.制定家庭劳动清单
学校与家庭共同制定适合小学生的家庭劳动清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明确不同年龄段孩子在家应承担的家务劳动任务,如低年级学生负责整理自己的玩具、书籍,高年级学生参与做饭、洗碗等家务劳动。
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
(三)拓展社会劳动教育资源
1.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与社区、企业、农场等合作,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场所。例如,组织学生到农场参与农作物种植、采摘活动,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开展劳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劳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工厂,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如垃圾分类宣传、植树造林等,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增强其社会参与意识。
(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1.多元化评价主体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学校教师对学生在学校劳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家长对孩子在家务劳动中的情况进行评价,社区等社会机构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劳动的表现进行评价。
2.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不仅关注学生劳动的最终成果,更注重对劳动过程的评价。记录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参与度、态度、技能掌握情况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例如,在学生参与校园种植活动时,评价其在种植过程中的浇水、施肥、除草等环节的操作是否规范,以及对待劳动的认真程度等。
结束语:
“双减” 政策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优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引导、拓展社会劳动教育资源以及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实践策略,能够让劳动教育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品德塑造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在 “双减” 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小学生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周静.家校协同视域下基于传统节日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探索[J].科幻画报,2023,(03):189-190.
[2]袁月.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