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尹子韶“一门七烈士群像特质的理论阐释与时代价值

作者

廖婷

中共永兴县委党校 423000

在湘南永兴的青山绿水间,尹子韶家族以 "一门七烈士" 的壮举,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罕见的家族群像史诗。从 1926 年尹子韶加入中国共产党,到 1938 年他在嘉禾静乐庵饮弹牺牲,尹氏家族共有8 人投身革命,其中 7 人壮烈牺牲,其祖孙三代以 "医者仁心传道义,赤子热血铸忠魂" 的家风传承,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 "家庭是革命堡垒" 的深刻内涵。作为党校教师,笔者认为,尹子韶红色家风的独特价值,在于其突破个体英雄叙事,构建了 "父子相率、兄弟相随、夫妻相伴、村邻相和" 的立体群像,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提供了极具理论张力的范本。

一、群像特质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中国化实践

尹子韶家族的革命群像,首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中国化创新。祖父尹敏年以草药济世,父亲开设草药店,这种 "悬壶济世" 的家风,与《共产党宣言》中 "解放全人类" 的理想天然契合。当尹子韶在衡阳船山中学结识毛泽东,将《新青年》带回家乡时,其父非但未加阻拦,反而默许长子尹正南、三子尹来孝等加入农军。这种 "从医家到革命家" 的转变,印证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论断 —尹氏家族通过 "耕读传家" 到 "革命传家" 的转型,将个体命运与民族解放深度绑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尹子韶妻子曹玉梅的觉醒。这个曾被禁锢闺中的富家独女,在尹子韶影响下跳窗逃婚、投身革命,甚至在丈夫牺牲后独自抚养幼女,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实践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言:"妇女能顶半边天",曹玉梅的选择不仅是个人觉醒,更是红色家风打破 "男尊女卑" 传统、构建平等革命家庭的生动注脚。

二、群像特质的实践维度:四维一体的家风图谱(一)父子兄弟:革命火种的链式传递

尹子韶家族呈现 "长兄为旗,兄弟相随" 的独特景观:大哥尹正南任农军队长,三弟尹来孝血洒耒阳,四弟尹明孝战死桂阳,五弟尹礼孝担任永兴特支书记。1928 年板梁暴动中,尹子韶与堂弟尹纯孝、尹称孝里应外合,10 分钟缴械 19 支枪,这种 "上阵亲兄弟" 的默契,源自家族祠堂里 "忠孝传家" 的祖训。更震撼的是,当尹家村被焚时,村民尹孝坤面对烧红的铜壶酷刑,至死不吐一字,印证了谷子元所言:"尹家的革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整个家族的信仰。"

(二)夫妻同道:血色浪漫的信仰共鸣

尹子韶与曹玉梅的婚姻,突破了 "父母之命" 的传统范式。当曹玉梅跳窗投奔革命,当尹子韶跪求岳父母成全,这对 "革命侠侣" 用行动诠释了《资本论》中 "自由人联合体" 的家庭理想。1928 年诀别时,尹子韶撕袖明志:"革命九死一生,你找个人好好过",而曹玉梅却在其后十年间,带着幼女乞讨度日,始终守护着丈夫留下的名帖与砚台。这种超越生死的情感,正是红色家风 "大爱超越小爱" 的具象化。

(三)村邻相济:红色基因的生态传承

尹家村 40 余间房屋被焚时,农妇李章玉宁肯摔残幼儿也不吐露情报;村民尹思源将尹子韶的革命信物藏于主梁 28 年,直到 2010 年才重见天日。这种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的守望,源自尹子韶早年在廉溪书院 "昼授国学,夜讲马列" 的深耕。他创作的《农家夏日》诗中 "满架珍茶扑鼻香",既是对革命胜利的憧憬,更是对乡村共同体的

精神凝聚。

(四)代际相传:精神血脉的赓续密码

尹子韶之女尹细仙在 2018 年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泛黄的名帖上赫然写着:"尹美五,船山中学丙辰科毕业生"。这个细节揭示了红色家风的代际传承:祖父的草药柜、父亲的砚台、女儿的守护,构成了 "知识 — 信仰 — 行动" 的完整链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尹氏家族用三代人的牺牲,将 "为共产主义奋斗" 的誓言刻进了家族基因。

三、时代价值的理论升华:红色家风的三重维度

(一)党性修养的 "试金石"

尹子韶在《农家夏日》中写道:"微风送爽迎雅客",这种革命浪漫主义,正是共产党人 "苦中作乐" 的精神写照。当尹氏兄弟放弃家业投身革命,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的 "廉洁齐家" 要求。党校教学中,可将尹家 "不留财产留信仰" 的事迹,作为 "反对特权思想" 的生动案例。

(二)文化自信的 "基因库"

尹子韶的诗词、名帖,尹思源的守护,构成了独特的 "家书文化"。这些非物质遗产,比《颜氏家训》更具时代穿透力 —— 既有 "修身齐家" 的传统底蕴,又有 "解放全人类" 的共产主义理想。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尹家故事可作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的典型,彰显红色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三)社会治理的 "润滑剂"

尹家村 "一人革命,全村掩护" 的生态,揭示了红色家风的社会治理价值。在基层治理中,可借鉴尹子韶 "昼教夜讲" 的方法,通过 "家庭党校"" 红色故事会 "等载体,将家风建设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正如谷子元所言:" 尹子韶的力量,来自他把整个家族变成了革命堡垒 ",这种" 堡垒效应 ",正是新时代" 共建共治共享 " 社会治理格局的历史镜鉴。

站在尹子韶烈士墓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英勇,更是一个家族对共产主义信仰的集体坚守。这种群像特质,超越了 "英雄母亲"" 模范丈夫 "的单一叙事,构建了" 家庭—家族—村社—政党 "的四维传承体系。作为党校教师,我们有责任将尹子韶红色家风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学体系,让学员在" 尹家故事 "中领悟:真正的红色家风,是刻进骨髓的信仰,是融入血脉的忠诚,是代代相传的初心。唯有如此,才能让" 尹子韶们 " 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继续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09.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处,2021-03.

[3]《谷子元纪念文集》编委会.谷子元纪念文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03.

[4]《黄克诚传》编写组.黄克诚传[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