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及其输电线路设计与施工的技术分析
张晓飞
身份证号码:370686198508037449
引言
电力工程建设面临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运行条件,山区、河流等特殊地形的线路架设,需要因地制宜的技术方案。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设计需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施工过程中,需要协调各专业工序,把控关键节点的质量要求。
1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设计技术
1.1 线路路径规划技术
输电线路路径规划采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地形图与地质构造资料进行三维路径优化。规划过程需综合评估通视条件、交叉跨越点及障碍物分布,确保线路走向满足最小转角规范。在山区地带运用数字高程模型计算最佳坡度,平原地区则注重农作物保护与居民区避让。特殊区域需考虑电磁环境影响,通过调整相序排列降低工频电场强度。路径方案需通过多专业协同评审,最终确定兼顾经济性与可实施性的最优走廊。
1.2 导线与避雷线选型技术
导线选型基于载流温升计算与机械特性分析,优先选用高强度耐热铝合金导线提升输送容量。大跨越段采用碳纤维复合芯导线以增强抗拉性能,重冰区配置防冰导线降低覆冰风险。避雷线选型结合雷电定位系统数据,采用分段差异化保护策略。重要线路选用OPGW 光缆实现雷电防护与通信传输双重功能。选型过程需开展电磁兼容仿真,验证导体表面场强与无线电干扰水平是否符合限值要求。
1.3 杆塔结构设计技术
杆塔结构设计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针对不同工况进行强度与刚度仿真计算。直线塔采用猫头塔或酒杯塔等标准化型式,转角塔则根据转角度数优化结构布置。特殊地形设计高低腿基础以适应不规则地势,抗风区采用加固型横担提升整体稳定性。设计过程需考虑构件连接方式,法兰连接与插接式连接分别适用于不同载荷条件。结构验收标准涵盖材料强度、节点刚度及整体变形量等关键指标。
1.4 绝缘配合设计技术
绝缘配合设计基于污秽等级划分与过电压计算结果,确定绝缘子串长度与片数配置。重污区采用防污闪型复合绝缘子,高海拔地区增加空气间隙补偿系数。设计过程需校核操作过电压与雷电过电压下的绝缘强度,确保绝缘裕度满足运行要求。交叉跨越段采用V 型串或倒V 型串改善风偏特性,重要交跨点额外配置并联间隙保护装置。最终方案需通过污秽试验与湿闪络试验双重验证。
2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
2.1 基础施工技术
输电线路基础施工技术涵盖基坑开挖、混凝土浇筑及地脚螺栓预埋等关键工序,需依据地质勘探报告选择适宜的基础类型。岩石地层采用嵌固式基础,软土地基则选用桩基或板式基础以增强承载力。施工过程严格遵循配筋设计与混凝土养护标准,确保抗拔与抗倾覆性能达标。特殊环境如冻土区需采用防冻胀结构,而流沙地质则依赖围堰支护技术。基础施工完成后需进行水平度校准与强度检测,确保杆塔安装的长期稳定性。
2.2 杆塔组立施工技术
杆塔组立采用分段吊装或整体起立工艺,铁塔结构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其扭矩值须符合设计规范。组立前需校验塔材编号与组装顺序,避免结构应力集中。大型跨越工程采用内悬浮抱杆或无人机辅助牵引技术,减少地形限制影响。组立过程中实时监测塔身垂直度与偏转角度,确保节点紧固度与整体几何尺寸精度。针对特殊塔型如转角塔或终端塔,需额外计算不平衡张力并调整临时拉线配置。
2.3 架线施工技术
架线施工通过张力放线机与牵引机协同作业,保持导线恒定张力以避免地面磨损。放线滑车悬挂于杆塔横担,导线压接采用液压钳确保接续管握力强度。紧线工序利用经纬仪观测弧垂,通过调节张力使导线符合设计悬链线方程。在跨越铁路或高速公路时,采用封闭式跨越架或无跨越架放线技术保障施工安全。导线展放完成后需安装间隔棒与防振锤,抑制风激振动引发的疲劳效应。导线附件安装采用扭矩扳手精准控制紧固力,并同
步开展红外测温检测接触点温升。
2.4 接地施工技术
接地施工围绕降低冲击接地电阻展开,水平辐射接地极与垂直接地极组合构成复合接地网。镀锌扁钢或铜覆钢材料作为主材,通过放热焊或化学降阻剂增强连接点导电性。施工时需避开腐殖土层,优先选择低电阻率区域埋设。杆塔接地引下线与基础钢筋需多点焊接,形成冗余导通路径。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采用深井接地或离子接地极技术,确保雷电流有效泄散。竣工后通过四极法测量接地阻抗,验证是否符合系统短路电流分流要求。
3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设计与施工的质量控制技术
3.1 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技术
输电线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采用标准化流程与数字化校核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输入需完整收集气象、地质等基础资料,通过三维建模验证路径可行性。设计方案实施多层次审核制度,包括专业校核、部门审核及专家评审三个环节。关键节点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力学仿真,验证杆塔结构强度与导线机械性能。设计输出文件执行版本控制管理,确保施工图纸与计算书的一致性。全过程采用 PDCA 循环管理,定期组织设计回访优化技术方案。
3.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技术
施工过程建立四级检验制度,实行班组自检、项目部专检、监理验收及业主抽检的递进式管理。材料进场执行见证取样制度,导线、金具等关键物资需提供型式试验报告。基础施工采用智能测斜仪监控基坑垂直度,混凝土浇筑实施坍落度实时检测。架线工序运用张力监测系统控制放线质量,压接工艺采用显微镜检查接续管压痕深度。质量验收执行数码影像存档制度,关键工序留存可追溯的过程记录。
3.3 施工安全保障技术
现场实施分级管控体系,将作业区域划分为高风险区、警戒区及安全区。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百分之百,每日开展班前安全技术交底。高空作业采用双保险绳系统,跨越施工配置无线预警装置。施工机械安装防碰撞传感器,起重设备设置载荷限制器。应急预案涵盖触电、高处坠落等六类险情,每月组织专项演练。安全监督采用智能巡检系统,实时识别现场违章行为。
3.4 施工进度管理技术
工程建设实施动态进度控制,采用关键路径法编制三级进度计划。资源调配应用BIM4D 模拟技术,优化人员、机械的时空配置。进度监测运用无人机航拍结合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比对实际完成量与计划量。异常情况启动预警机制,通过资源再平衡技术调整施工安排。进度协调实行周例会制度,运用看板管理可视化滞后工序。冬季施工等特殊时段制定专项进度保障方案,确保关键节点按期完成。
结束语
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始终以保障电网安全运行为核心目标。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线路设计更加精细化,施工更加标准化。未来需要持续优化技术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和运维水平。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工程经验的积累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许刚.电力工程输电线路设计及施工技术探析[J].电力设备管理,2025,(10):225-227.
[2]薛锦斌.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问题探讨[C]//广西生产力学会.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2025:441-443.
[3]李志鹏.电力工程输电线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5,(01):162-164.
[4]欧振峰.电力工程及其输电线路设计与施工技术问题刍议[J].中国高新科技,2024,(16):80-82.
[5]李钢.电力工程输电线路可靠性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4,(1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