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承“半条被子红色基因 树起新时代党员好样子

作者

廖婷

中共永兴县委党校 42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讲述长征途中三名红军战士送给老百姓“半条被子”的故事,并亲自踏访故事发生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制胜法宝,生动阐发党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历史逻辑,不断丰富升华这一故事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焕发起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一、“半条被子”里的红色基因

“半条被子”故事记录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与老百姓冷暖相依、风雨同舟的温暖亲情,诉说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血肉情感,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在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中,党与人民群众谱写了鱼水深情的革命赞歌,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长征路上、在湖南境内,就传颂着“一张借据的承诺”“一块牌匾的大爱”“一根扁担的情义”等许多反映军民鱼水深情的感人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亮明珠,成为阐释共产党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符号标识,闪耀着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光芒。

(一)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红军长征途中,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临走时,红军女战士提出将被子留给徐解秀。徐解秀知道红军要赶路,不忍心要她们的被子。这时,一位女红军找来一把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给了徐解秀。红军女战士还对徐解秀说:“等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半条被子”的背后,是 3 名红军女战士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的朴素愿望,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坚定的革命信仰。

(二)蕴含着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红军纪律严明,在汝城期间,战士们都睡在屋檐下、空地里,在野外架锅煮饭,不仅没有乱动村民的东西,还帮助村民们打扫卫生、打柴挑水。军爱民,民拥军,当年汝城全县 12 万多人中,为红军挑担、带路、做掩护等拥军的群众就有1.5 万余人,这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长征的胜利,人民军队靠的是严明的军纪,靠的是人民群众爱党拥军汇成的磅礴力量。“半条被子”的精神何以感人至深?何以能在全社会引起干部群众共鸣?就因为它是军民鱼水情的缩影,就在于它充分生动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

(三)蕴含着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不懈追求。3 名女红军与徐解秀相处只有短短几天,但却让徐解秀惦念了一辈子。中央红军经过汝城只有 7 天时间,但在这块土地上却演绎了很多与“半条被子”一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半条被子”故事虽小,但其背后折射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半条被子”里包裹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初心,彰显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情怀。“半条被子”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崇高使命的真实写照。

二、传承“半条被子”红色基因 树起新时代党员的好样子

一条棉被,剪成两半,一半留下的是初心,一半扛起的是使命。“半条被子”不是简单的情与义,而是深厚的鱼水情,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艰苦、共患难、赴生死的真诚见证。什么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党员职业不同、岗位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一个共同的精神坐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源头上解决党员遗忘自己的样子,“一眼看不出”的问题,不仅是组织的事,更是每名党员的义务与责任。要用更坚强的党性、更务实的行动、更充盈的干劲回应组织的召唤、群众的期盼,真正把职责使命扛在肩上、把为民解忧落于脚下,时刻擦亮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让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样子更加鲜明。

(一)树起对党忠诚的好样子。时代在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变,本色永远不变。党员干部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生命线。“万念不可夺其心,坚刚不可夺其志”,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形势如何变化,都要把忠诚于党摆在首位,忠诚党的信仰,忠诚党的组织,忠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忠诚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要把坚守初心作为一辈子的事,一以贯之坚守、一如既往坚定,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时时处处牢记自己的身份,处处时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把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作为最高追求,矢志不渝听党召唤、跟党行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坚决扛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树起敢于担当的好样子。干事担事,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只有步履不停、敢于担当,才能初心不改、坚毅笃行,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担当是党员应有的觉悟和境界,是无数党员的共同选择。敢于担当,就是要认清职责使命、擦亮党员徽章,眼里始终盯着问题、心中始终想着工作、肩上始终扛着责任,无论是分内事,还是分外责,无论是平常事,还是险重活,都要认真对待、主动担当,苦干实干、大步向前,攻坚拔寨、过险夺隘;就是要在风雨来袭时冲锋在最前沿,在乡村振兴里奋战在第一线,在救死扶伤时坚守在病患旁,用实打实的担当擦亮先锋本色;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本职工作当作自己的舞台,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树起为民服务的好样子。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也是党员干部的行动取向。早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同志便立下了一生志向:“要为人民做实事!”从梁家河到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他始终对人民一往情深,树立了光辉典范。党员干部自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刻起,就要清醒地认识到干事业、创政绩,绝不是为了个人得失,而是为了造福人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广大党员要深入群众,多坐群众家里“热炕头”、多听群众“心里话”,多聊群众关心关切的话题。要心系群众,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家事”,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党员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加入了共产党,就要有一名党员“应有的样子”,为群众树起标杆,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取信于民,彰显共产党员先锋本色。

(四)树起清正廉洁的好样子。能否做到清正廉洁是人民群众判断一级组织、一名党员是否合格最直接的标准。有一次到学校调研,有位教师讲,不怕考核标准高,就怕学校不公平,不怕教学任务重,就怕学校不公正。同时,我也发现,凡是风清气正的学校,教学成绩往往都很不错,反之则不然。对于一所学校来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是靠管出来的,也是靠带出来的,是靠每名党员、干部以清正廉洁的实际行动带出来。小到一所学校,大到一个国家,其理相通。作为共产党员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牢守住言行“界线”、制度“红线”、廉洁“底线”,自觉拧紧正风肃纪的“螺丝帽”,念好遵规守纪的“紧箍咒”,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22.

[2]邓小平 著.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 著.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

[4]罗开富著;.红军长征追踪[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5]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