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盛红东
衡南县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湖南 衡阳 421131
当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存在制度不健全、应急预案不足、人员培训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安全管理混乱,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通过加强企业自查自纠和社会监督,形成全方位安全防护网。
一、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设备管理基础问题。设备检验与登记问题,锅炉、压力容器等设备无使用登记证或未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未按要求悬挂《特种设备使用标志》,压力容器超期未检仍继续使用。维护保养缺陷,安全阀无铅封、校验标签缺失或超期未校验,压力表超期未检定,表盘无最高工作压力指示红线,起重机械标准节螺栓松动、钢丝绳缺油、限位装置缺失。档案管理不规范,未建立完整的安全技术档案,缺少设计文件、检验报告等关键资料,检查记录、维护记录不完整,难以追溯责任。
2.人员管理问题。人员资质问题,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或证件造假现象严重,关键岗位如信号司索工配备不足,存在"一人持证多人操作"的违规行为。培训教育不足,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时间被压缩,培训教材陈旧,跟不上新型设备操作要求,农民工文化素质不足,培训效果差。
3.制度执行问题。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未制定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内容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监管执行不力,隐患排查治理不落实,检查流于表面,审批流程过于繁琐,导致形式主义,对超期服役设备监管不到位。
4.技术应用问题。信息化管理滞后,传统管理依赖纸质记录,难以满足"操作留痕、数据可查"的监管要求。异常上报口径不一致,整改链条易中断。设备老化风险,部分设备超期服役,安全附件和保护装置失效,增加了事故风险。对老旧设备的技术升级改造不足。
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1.基础管理措施。(1)设备使用管理,严格使用登记制度,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 30 日内,必须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登记标志应置于设备显著位置,如锅炉房内墙、电梯轿厢内或压力容器本体铭牌上。确保设备合法合规,必须使用取得许可生产并经检验合格的特种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设备。设备出厂时应随附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等资料。(2)档案与标识管理,建立完整档案,应包含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相关技术资料。规范标识设置,设备显著位置应设置产品铭牌、安全警示标志及其说明。重点监控设备需在显著位置标注"重点监控特种设备"标志。
2.技术防控措施。(1)设备状态监测技术,智能监测系统应用,采用物联网技术对特种设备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包括温度、压力、载荷等关键指标,实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安全附件智能管理,对安全阀、压力表等安全附件实施电子标签管理,建立校验周期自动提醒系统,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2)检验检测技术,定期检验制度,严格执行"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制度,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 个月向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检验周期管理,强制检定的压力表每 6 个月检验一次,非强制检定的压力表建议不超过1 年检验一次,精密压力表最长检验周期为1 年。(3)维护保养技术,预防性维护体系,建立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对起重机械标准节螺栓、钢丝绳等关键部位进行重点检查。维护记录电子化,采用信息化系统记录设备维护保养情况,确保可追溯性。
3.人员管理措施。(1)人员资质与职责,持证上岗要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取得《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证》,每 4 年复审一次,需在复审期届满 3 个月前向发证部门提出复审申请。核心职责,建立并检查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及安全检查计划组织设备自检、申报使用登记和定期检验,组织应急救援演习和事故调查处理。(2)日常管理措施,风险防控机制,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制定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实施动态管理。档案管理,建立完整的安全技术档案,包括使用登记证、设计文件、检验报告、维护记录等,确保"一机一档"。监督检查,每日检查设备使用状况,纠正违规行为,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3)培训与考核,专业培训,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和培训,包括年度安全教育和新技术培训,确保持续符合岗位要求。考核机制,建立安全管理人员资质认证制度,确保只有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才能从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3.特种设备应急管理措施。(1)应急组织体系,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必须依法设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应急管理人员,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制度。救援队伍建设,应建立应急救援队,并与临近专职救援队签订救援协议,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2)应急预案制定,预案体系构建,制定与政府相关部门相衔接的应急预案,重点岗位制定应急处置卡。预案内容要求,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等内容。(3)应急演练与培训,定期演练制度,每年至少组织 1 次应急演练,确保员工掌握自救互救和逃生技能。培训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应急处置能力培训,使员工始终保持对应急处理措施的熟悉。(4)应急处置流程,通用处置步骤,评估现场安全,避免二次伤害,控制危险源,切断物料和能量来源,组织人员疏散,引导从安全通道撤离,对伤者进行初步急救。分级响应体系一般和较大事件由市县层面处置,重大和特别重大事件由省级及以上层面协调。
4.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机制建设。(1)监管制度体系,法制基础,,依据《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建立监管制度体系,明确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的法律责任。全链条监管,建立覆盖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使用、检验检测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2)监管实施机制,分类监管,根据设备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高风险设备增加检查频次。智慧监管,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信用监管,建立特种设备安全信用档案,实施"黑名单"制度,对违法企业实施联合惩戒。(3)监管能力建设,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监管人员培训,解决"人机不匹配"问题,提升监管专业能力。技术支撑,建立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企业自查、监察部门监查、特检院检验检测等数据。社会共治,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全意识,鼓励社会监督。
综上所述特种设备有效的安全管理不仅能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还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预防性维护和规范操作,可降低设备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参考文献:
[1]质检总局关于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情况的通报[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22.
[2]李峰.特种设备的风险评估技术[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2(02).
[3]杨智.强化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J].中国设备工程,2022(05).
[4]马瑞.特种化工设备焊接质量检验综述[J].广东化工,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