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话语分析语用预设在政治辩论中的运用

作者

王曦悦

湖南师范大学 410081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在现代政治场域中,政治辩论是政客们传播信息、塑造公众意见、争取选民支持的重要手段。在这种复杂的互动过程中,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是控制、引导和影响公众认知的工具。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方法,能够揭示语言中隐含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在政治辩论中,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语言策略,通常以隐含方式植入,导致听众在无意识中接受某些未经明确声明的前提。[]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本论文旨在通过话语分析,探讨语用预设在政治辩论中的运用方式及其影响。具体而言,研究将着重分析以下两个核心问题:

政治辩论中的语用预设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将深入探讨辩论者如何通过语用预设来暗示某些前提或事实,从而避免直接论证某些争议性议题。

语用预设在操控选民认知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将探讨语用预设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听众的认知,令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某些观点或立场,进而引导选民的判断和决策。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论文希望揭示语用预设作为话语策略的独特性及其在政治辩论中的潜在影响。这不仅对话语分析理论有一定贡献,也为理解政治语言如何影响公众提供了新的视角。

2. 文献综述

2.1 语用预设的理论基础

语用预设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说话者在交际中假定为真且不直接表达的前提。Levinson(1983)将预设定义为“必须为真以便语句的某些部分能够合适运作的前提”。[]Stalnaker(1974)进一步区分了预设为语境的共识部分,假定说话者和听话者共享某些背景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未经质疑的。[]在预设的分类上,语言学家提出了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存在预设(existentialpresupposition),即通过语言的使用假定某些实体或事实的存在;事实预设(factive presupposition)假定某个陈述已经被确认为真;结构预设(structural presupposition)则利用句法结构来暗示某些前提。例如,在使用定冠词“the”时,通常预设听众已经知道所提及的对象。预设的这种隐含性使其成为语言操控的一种强大手段,尤其是在政治话语中,通过这些预设,辩论者可以在不直接声明的情况下引导听众接受某些未被质疑的前提。

2.2 政治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作为一种语言学和社会学结合的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研究政治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在政治话语中,语言不仅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还承载着社会权力的表达和维护。Fairclough(1995)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指出,政治语言往往包含意识形态的隐含,并通过结构化的话语策略,影响听众对现实的理解。[]政治家通过特定的话语结构、措辞选择以及话语中的预设来塑造公众的世界观,使其不自觉地接受某些立场。Wodak(2001)也强调了话语在权力关系中的作用,认为政治话语是维护权力、合法化某些政治行动的关键工具。[]政治辩论作为公开话语场域的一部分,呈现出复杂的互动性,政客利用话语策略来建立自我形象、攻击对手并争取选民的支持。

2.3 语用预设在政治话语中的研究现状

现有的研究表明,语用预设在政治演讲和辩论中常常被用作一种隐蔽的操控工具。Cummings(2005)在其研究中指出,政治家通过预设可以有效避免争议性话题的讨论,转移听众注意力,并通过假设某些前提为真来规避质疑。[]例如,当一个政治家说“我们需要继续这个政策”,这句话预设了该政策在之前是有效的,而没有提供任何实际证据支持这一点。Schaffner(1996)则通过分析欧洲议会辩论发现,政客通过使用事实预设(如“我们都知道这是事实”)来建立一致性,从而减少听众的反对声。[]在更近的研究中,Cap(2008)通过分析美国总统竞选中的辩论,进一步揭示了预设如何被用来操控公众情绪,使听众在没有反思的情况下接受某些政治立场。这些研究表明,语用预设是一种常见但易被忽略的语言策略,具有强大的操控功能。[]

3. 理论框架

3.1 语用预设的功能

语用预设在沟通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涉及隐含信息、引导理解、规避责任等复杂功能。首先,预设能够通过语言隐含地传递某些信息。例如,在句子“他终于来了”中,预设的前提是“他本该早就到”。这种隐含性使得预设能够在不直接表达的情况下传达复杂的背景信息。其次,语用预设常常被用来引导听众的理解和反应。通过在话语中嵌入某些未被质疑的前提,辩论者可以引导听众接受某些立场或观点,而不需要花费精力进行论证。例如,在政治辩论中,当一位候选人说“我们都知道对方的政策会失败”,该句中的“我们都知道”是一种预设,它暗示失败是既定事实。此外,预设还能够帮助说话者规避责任,通过使用预设避免直接回应某些问题,将某些信息隐含在话语中,减少被质疑或反驳的机会。例如,使用“如果我们继续这么做,经济会进一步恶化”这种陈述,通过“进一步恶化”来预设当前经济已经很糟糕,从而不需要正面回应经济现状的争论。

3.2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分析话语中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运作的重要工具。Fairclough、Wodak等学者认为,语言不仅反映现实,还在构建和维护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政治话语中,语用预设作为一种隐含的语言策略,通过影响公众认知和操控信息流动,往往与权力的维护和争夺密切相关。例如,政客通过预设某些事实为真,可以在不进行公开讨论的情况下,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共识,从而维持其权威性。

3.3 关联性理论与语用预设

关联性理论(Relevance Theory)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主张人类的交际是以尽量少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关联性的过程。[]在这一框架下,预设的作用可以理解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它通过引导听众的注意力,使得听众能够在较少的认知努力下获取重要的背景信息。它能够通过少量的信息传递,产生较大的语用效果。在分析政治辩论时,关联性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解语用预设为何如此有效的理论视角:政客可以利用听众对背景知识的默认接受,在话语中巧妙地植入预设,进而引导听众的认知过程。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CDA)和语用分析的结合,探讨语用预设在政治辩论中的运用及其对公众认知的潜在影响。

研究的数据将主要来源于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辩论。具体包括特朗普(Donald Trump)与拜登(Joe Biden)以及特朗普与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之间的辩论。这些辩论广泛覆盖了社会、经济、移民等热点问题,是研究语用预设在当代政治话语中使用的理想材料。

本研究将主要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CDA)和语用分析的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如何反映和再生产社会中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特别是在政治辩论中,语言常常被用作隐蔽的权力控制手段。语用分析则专注于语用预设这一具体语言现象,研究它如何通过隐含的前提引导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5. 讨论

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语用预设在政治辩论中的运用及其对公众认知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预设及其策略功能,我们揭示了政客如何通过隐含信息来塑造公众的观点和态度。以下讨论将综合分析结果,探讨语用预设在政治话语中的实际效果和潜在影响。

5.1 预设类型及其策略功能

本研究识别了多种类型的语用预设,并分析了它们在辩论中的策略功能。存在预设和事实预设在政治辩论中最为常见。存在预设通过假定某些背景信息来引导听众接受特定的前提。例如,在2020 年特朗普与拜登的辩论中,拜登多次使用“特朗普没有计划应对疫情”这样的表述,其中的“没有计划”作为存在预设,暗示特朗普未采取足够措施应对疫情。这种隐含的信息不仅省略了直接论证,还通过负面的暗示影响听众的评价。这种策略有助于辩论者在不提供具体证据的情况下,构建负面的形象。

事实预设通过假定某些事实为已知来影响公众认知。例如,特朗普在 2016 年辩论中提到“我们的经济已经被前任政策拖垮”,其中的“前任政策拖垮经济”预设了现经济困境的责任在前任政府。这种预设使听众在无意识中接受了经济问题与前任政策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有利于塑造当前政府的形象。事实预设的使用策略有效地引导听众的判断,减少了对辩论内容的质疑。

5.2 预设对公众认知的影响

语用预设通过隐含的信息和未言明的前提,深刻影响了公众的认知和态度。在政治辩论中,预设不仅用于推动辩论者的观点,还能引导公众对复杂议题的看法。例如,希拉里·克林顿在 2016 年辩论中使用“需要阻止大公司逃税”的表述,这种语句预设了现有政策的失败和大公司的不当行为。这样的预设影响了听众对现行政策的看法,使其倾向于支持对大公司征税的政策改变。语用预设还常用于暗示某一观点为不容置疑的事实,即辩论者通过陈述某一前提,使听众无意识中接受特定立场。例如,在 2016年美国总统辩论中,希拉里·克林顿曾说:“我们必须停止这些让大公司逃税的政策。”其中的“逃税”这一术语本身就是一种预设,它暗示现有政策允许大公司逃税,从而引导听众对现行政策产生负面看法。其次,语用预设还常用于转移辩论焦点或模糊责任。例如,当辩论中涉及到有争议的话题时,政客往往通过预设隐含责任方避免直接讨论或承担责任。特朗普在 2020 年辩论中多次提到“我们继承了一个糟糕的经济”,预设前任政府对经济衰退负有主要责任,从而弱化其在任期内的政策影响。

预设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隐性传递意义。在政治辩论中,许多预设通过隐含的方式传递信息,使得听众在无意识中接受某些假设。例如,在英国议会辩论中,关于“脱欧”问题,保守党代表经常使用“当我们离开欧盟时,我们将恢复主权”这样的语句。这里“恢复主权”的预设隐含了当前英国主权受制于欧盟这一未被讨论的前提,使得听众更容易接受脱欧的合理性。

预设的隐性作用在于其能够在不直接进行论证的情况下塑造听众的观点和态度。通过将某些信息以隐含的方式呈现,辩论者能够有效地控制话语权,影响受众的认知过程。特别是在高压的辩论环境中,听众通常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预设提供了一种快捷而有效的认知引导方式。

5.3 语用预设的文化和政治背景差异

研究还发现,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语用预设使用存在差异。在美国的总统辩论中,语用预设常常用于制造对立和争议,例如通过暗示对方的失败或不作为来获得选民的支持。而在英国议会辩论中,预设则更多地用于强化政策立场和引导公众对政策的认同。不同背景下的预设策略反映了不同的政治文化和话语实践,对公众认知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6. 结论

本研究发现,语用预设在政治辩论中扮演了重要的操控角色。首先,语用预设的运用帮助辩论者在不明确陈述或论证的情况下,通过隐含信息引导听众接受某些前提。其次,存在预设和事实预设被广泛用于构建对立的立场,通过暗示对方的失败或不作为,增强自身立场的说服力。

本研究在理论上扩展了语用学和话语分析领域的知识,通过将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用分析相结合,提供了对政治话语中隐含策略的深入理解。这一研究揭示了语用预设如何在政治辩论中作为一种隐性操控工具,影响公众对政策和候选人的评价,从而丰富了对政治话语操控机制的认识。

然而,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和英国的政治辩论,未能涵盖其他国家或文化背景下的辩论,可能限制了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其次,尽管文本分析工具提供了系统的预设识别方法,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隐含信息,依然存在解读上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跨文化比较研究、多模态分析、实验研究、长期跟踪研究等方面进行新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支永碧.政治话语名词化语用预设的批评性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3,(09):141-147.

[2] 张琦,裘晨晖.基于名词化语用预设论政治新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5(04):91-96.

[3] 卢山.语用预设视角下的政治话语——以美国总统竞选口号为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02):180-182.

[4] 支永碧.政治话语虚假语用预设的批评性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1,(09)

[5] 李雪霞.美国政治语篇的预设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6]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gman.

[7]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Sperber, D., & Wilson, D.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lackwell.

[9] Trump, D., & Biden, J. (2020). 2020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Debate. [Transcript available online].

[10] Clinton, H., & Trump, D. (2016). 2016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Debate. [Transcript available online].

[11] British Parliament. (2016). Brexit Debate. [Transcript available online].

[12] van Dijk, T. A. (1997).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Sage.

[13] Wodak, R., & Meyer, C. (2009).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age.

[14]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Harper & Row.

[15] Holmes, J. (2013).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