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影响《禽生产》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因素分析

作者

孙凡花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佳木斯 154007

0 引言

《禽生产》是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懂技术、善管理、有情怀”的高素质畜牧兽医人才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旨在通过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将“工匠精神”“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科技报国”等价值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目标。

1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面临教师思政能力与学生认知特征的双向制约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核心参与者,因此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学生的认知特点与价值需求直接影响融合的深度与效果。

1.1 教师的思政能力“供给不足”与资源整合“路径模糊”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第一责任人”,其思政意识、知识储备、教学能力直接决定融合的质量。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课程思政是必要的”,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将更多的注意力都用在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能“自然、深入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人则较少,因此思政能力“供给不足”的短板成为首要制约因素。

1.1.1 思政意识与专业敏感度不足

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停留在“政策要求”层面,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专业教育本身就是价值传递”的本质。例如,在讲解“蛋鸡标准化养殖技术”时,仅关注“养殖密度、光照控制”等技术要点,没有主动关联“绿色发展理念”、“职业责任”等思政元素;这种“重技术、轻价值”的倾向,导致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貌合神离”。

1.1.2 思政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薄弱

《禽生产》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兼具“畜牧兽医专业知识”“思政理论素养”与“跨学科整合能力”。而实际中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课程思政培训,对“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设计融合路径”缺乏方法论指导。

1.1.3 思政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禽生产》课程思政需要依托行业案例、企业实践、历史素材等资源支撑。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资源挖掘不深、利用方式单一”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外的资源开发不足;二是缺乏将资源转化为教学情境的能力。

1.2 学生的认知偏差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接受主体”,其认知特点、学习动机与价值需求直接影响融合效果。当代“00”后高职学生普遍具有“重实践、轻理论”“重个体、轻集体”“重技术、轻价值”的认知特征,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存在“三重偏差”。

1.2.1“工具理性”主导的学习动机

调查发现, 65% 的学生将《禽生产》视为“就业技能课”,因此“如何掌握养殖技术”“如何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关注较多,而对“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兴趣较低。这种“工具理性”主导的学习动机,导致学生对思政元素的“主动关注”与“深度思考”不足。

1.2.2“碎片化”认知与“情感共鸣”缺失

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更倾向于通过“具体案例”“直观体验”理解知识。然而,当前课程思政多采用“理论灌输”方式,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行业实践的联结,导致情感共鸣的缺失。

1.2.3“价值困惑”与“认同障碍”

很多学生对“课程思政”存在“说教”“形式化”的刻板印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调查结果显示, 40% 学生会产生“课程思政是额外负担”“思政内容与专业无关”的认同障碍。

2 思政元素深度融合面临“挖掘深度”与“融合逻辑”的双重挑战

课程内容是思政融合的“载体”,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度、融合的逻辑性直接决定融合的深度。《禽生产》课程内容具有“技术性强、实践性突出、行业关联紧密”的特点,因此,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需遵循“专业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一。

2.1 思政元素“显性”与“隐性”的挖掘失衡

《禽生产》课程中,思政元素可分为行业政策、历史事件等的“显性”元素与技术伦理、职业素养等的“隐性”元素两类。当前教学中,教师普遍更关注“显性”元素,而忽视“隐性”元素的深度挖掘,导致融合停留在“表面”,挖掘失衡情况凸显。

2.2 融合逻辑的“断裂”:专业知识与思政价值的“两张皮”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需实现“专业知识→能力培养 $$ 价值塑造”的逻辑闭环,但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融合逻辑断裂”问题。

2.2.1“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割裂

有些教师将思政元素视为“附加内容”,在专业知识讲解后“强行”添加思政总结,导致学生产生“为思政而思政”的认知。比如,在“家禽人工授精技术”教学中,教师详细讲解操作步骤后,如果只是简单总结“操作要严谨,体现工匠精神”,而不结合“操作失误可能导致种鸡损伤”的后果,引导学生理解“严谨”背后的“责任意识”,就会出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割裂。

2.2.2“技术逻辑”与“价值逻辑”的冲突

《禽生产》强调“效率优先”,但部分技术应用可能与“生态保护”“动物福利”等价值理念存在冲突。如“笼养蛋鸡”技术虽能提高养殖效率,但可能引发“动物福利争议”;“使用抗生素”虽能降低死亡率,但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隐患”。教师如果仅讲授技术优势,回避价值冲突,就会削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伦理判断能力”。

3 思政元素深度融合面临教学方法创新与评价机制的“支撑不足”问题

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是课程思政落地的“关键抓手”。当前《禽生产》课程思政教学中,方法单一、评价缺位等问题,直接制约融合深度。

3.1 教学方法的“单向灌输”与“实践脱节”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是传递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关键,无论是课堂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的技能训练,都是不可或缺的阵地。

3.1.1 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灌输”难以激发参与

课程思政需要“沉浸式”“互动式”教学,传统课堂中,教师多采用“知识点讲解 +, 思政总结”模式,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导致参与感降低。

3.1.2 实践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忽视价值渗透

《禽生产》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实践教学也是思政融合的重要场景。但在实践教学中对“操作规范”的关注度往往会优于价值观渗透,忽视了结合实践场景融入思政元素。

3.2 评价机制中“重结果、轻过程”的导向偏差

科学的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指挥棒”。目前课程仍然以“技能考核”为主,而思政维度的考核缺失或不足。

当前评价多聚焦“学习结果”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跟踪,导致价值引导的“滞后”。企业导师、学生互评等多元主体虽有参与,企业师傅更关注学生的“操作效率”,没有参与“职业素养”评价;学生互评仅关注“任务完成度”,不涉及“协作态度”“责任意识”等思政维度。而且在课程的考核大纲中,思政相关指标的都是定性化的模糊表述,缺乏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4 思政元素深度融合面临政策支持落地不足与行业协同薄弱的状况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需要学校、行业、社会的协同支持。当前,外部环境中的“政策落地不足”“行业协同薄弱”等问题,成为融合的“外部制约”。

4.1 学校政策支持与资源供给“力度不足”

学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者”,其政策导向、资源投入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与教学条件。

4.1.1 激励机制不完善

课程思政增加了教师备课负担,但很多学校还没有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无明确激励,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缺乏动力深入探索。

4.1.2 资源平台建设滞后

课程思政需要“案例库”“素材库”“教学资源包”等支撑,因此需要学校有专门的课程思政资源平台,但多数学校思政资源库建设滞后,教师需自行收集行业案例、企业故事等素材,耗时耗力且质量参差不齐。

课题来源:2024 年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双高背景下《禽生产》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