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画色彩观在雕塑材质选择与表面处理中的适配性

作者

徐紫潇 徐兴所

1.云南大学 2022 级在校生本科 655000 2.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2.高级工艺美术师 2.云南省雕塑艺术家

一、引言

传统国画色彩观是中国美学体系的重要构成,以“随类赋彩”为核心,辅以“尚简”“重意境”的审美追求,构建起色彩与物象本质、情感表达的深度关联[1]。当代雕塑创作中,材质选择与表面处理是审美表达的关键环节,却常面临“材质特性与美学理念脱节”的问题。因此,探索其与雕塑材质、表面处理的适配路径,对于传统美学在当代雕塑中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画色彩观的核心内涵与审美特质

国画色彩体系是依托传统文化形成的审美范式,非自然色彩的简单复刻,其核心内涵与审美特质为雕塑材质选择及表面处理明确适配方向。“随类赋彩”作为核心准则,强调色彩贴合物象类属本质与内在特质,以色彩显本质;“尚简”理念反对色彩繁复堆砌,主张以少色传丰意,注重色彩凝练性与秩序感;“重意境”则以色彩搭配晕染传递情感与精神内涵,使色彩成为连接物象、创作者与观者的情感媒介。

三、国画色彩观与雕塑材质选择的适配逻辑

雕塑材质的色泽、硬度等物理属性是色彩表达的基础,国画色彩观以“属性匹配”“意涵契合”指导选材,确保材质色彩特质与国画色彩理念统一。

(一)“随类赋彩”与材质本色的属性适配

“随类赋彩”要求色彩贴合本质,与雕塑材质本色表达特性契合。选材需依物象类别、特质定本色:草木类选浅绿浅黄材,山石类选深灰褐黑材;温润类用柔色材,刚硬类取冷硬材,以本色为赋彩基础,避免后期遮蔽材质本质。

(二)“重意境”与材质本色的意涵适配

“重意境”对色彩传情的要求,需借材质本色的文化意涵达成适配。木材暖棕、深褐本色含温润意涵,宜塑亲情等温润意境;不锈钢等银灰、冷白本色具清冷属性,适配科技、文人风骨等意境,与国画以色传情逻辑相合[2]。

四、国画色彩观与雕塑材质表面处理的适配路径

打磨、做旧、涂层等雕塑材质表面处理,是对材质色彩的二次优化,需依国画色彩观,借工艺强化色彩特质,实现与“尚简”“重意境”的协同适配。

(一)“尚简”理念与表面肌理处理的适配

国画“尚简”理念要求色彩凝练,落实到雕塑表面处理需做到肌理简化与色彩克制,避免过度工艺干扰材质本色。对木、石等带自然纹理的材质,以 1000-2000 目砂纸精细打磨,保留木纹、石纹,如胡桃木仅打磨涂蜂蜡,契合国画简笔秩序感;对金属、树脂等本色单一材质,用透明漆保护或单色薄涂微调明度,如不锈钢拉丝涂透明漆,符合国画“淡彩不掩质”的尚简逻辑[3]。

(二)“重意境”与表面色彩处理的适配

国画“重意境”要求色彩传递精神,需通过表面色彩处理的层次营造与情感强化实现,让色彩效果契合意境需求。对石、陶土等吸附性材质,以多层薄染工艺模拟晕染层次,如山水石塑用石青、赭石薄染 3-5 层并轻磨,传递悠远意境;对金属、木材,借做旧改色,如红色记忆钢铁雕塑经锈蚀做旧出褐红锈色,保留部分本色,传递历史厚重感,与国画手法一致。

五、实践案例:国画色彩观在雕塑创作中的适配应用

选取“竹石图”主题具象雕塑创作作为实例,结合国画色彩观对材质选择与表面处理的适配要求,开展创作并验证该适配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具体创作流程如下:

(一)创作主题与国画色彩观的匹配定位

“竹石图”雕塑主题源自国画经典题材,国画中常以墨色绘竹、赭石染石,既遵循“随类赋彩”(竹归绿、石归褐)准则,又借墨色显劲、赭石显稳传递“坚韧不屈”意境。雕塑创作需选契合竹石本质特质的材质,表面处理需贴合墨色、赭石色效果,以强化坚韧意境。

(二)材质选择的适配实践

依据“随类赋彩”与“重意境”的适配逻辑,分别选择“竹材”与“花岗岩”作为“竹”与“石”的创作材质:

1. “竹”的材质选择

国画中“竹”以“劲挺”为本质特质,色彩多为墨绿、浅绿。雕塑创作选用天然毛竹为材质,其浅绿本色与竹的类属色彩相符,中空结构亦契合“劲挺”特质,完全满足“随类赋彩”中“色随类定、质随特质”的核心要求,确保材质与国画中竹的形象特质高度统一。

2. “石”的材质选择

国画里“石”以“沉稳”为本质特质,色彩常呈赭石、褐灰色调。雕塑创作选取芝麻灰花岗岩,其深灰褐本色与石的类属色彩相契合,坚硬质地也与“沉稳”特质一致,且深灰褐在文化语境中象征厚重,能强化“坚韧”意境,符合“重意境”的意涵适配逻辑。

(三)表面处理的适配实践

结合“尚简”与“重意境”的适配路径,对竹材与花岗岩进行针对性表面处理:

1. 竹材的表面处理

竹材表面处理以“尚简”理念为指引,仅实施精细打磨与透明漆涂层工序:先用 1500目砂纸打磨表面以去除毛刺,完整保留天然竹纹;再喷涂一层透明哑光漆,既保护竹材浅绿本色,又弱化光泽使其更柔和,以此模拟国画“墨绿淡染”效果,凸显竹的“劲挺”特质,杜绝繁复工艺破坏其自然质感。

2. 花岗岩的表面处理

花岗岩表面处理围绕“重意境”需求展开,采用局部染色与轻度做旧工艺:将赭石颜料与少量水性树脂调和成薄染剂,对其表面进行 2 层薄染,让深灰褐本色融入赭石色,模拟国画“赭石染石”效果;染色后用细砂纸轻磨边缘形成色彩深浅过渡,还原山石自然肌理以强化“沉稳”意境,同时保留其坚硬质感,不遮蔽材质本质。

(四)适配效果的验证

最终成型的“竹石图”雕塑,依托材质选择与表面处理的适配设计,达成国画色彩观与雕塑语言的融合。竹材浅绿本色搭配透明漆处理,传递出竹的“劲挺”特质,契合国画“墨竹”意境;花岗岩经赭石染色与做旧,凸显石的“沉稳”特质,匹配国画“赭石染石”效果。作品色彩凝练、意境鲜明,观者能借材质色彩与质感直观感知“坚韧不屈”精神内涵,印证了适配策略的有效性。

结语

国画色彩观以“随类赋彩”“尚简”“重意境”为核心,为雕塑材质选择与表面处理构建“属性匹配”“意涵契合”“工艺协同”的适配框架。材质选择需依“随类赋彩”选物象本色材质,结合“重意境”考量文化意涵;表面处理以“尚简”控肌理色彩,借“重意境”强层次情感。此适配让雕塑保材质本质、传文化意境,助力传统美学在当代雕塑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未来还需探索更多国画色彩理念与新型雕塑材质的适配可能,丰富审美维度。

参考文献

[1]宋佳倚.中国画中的色彩观与造境意识浅谈[J].艺术市场,2023(03):86-87.

[2]张亚彬,殷小烽. 材料选择与美感呈现——浅析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材料的选择[J]. 美术研究,2019(6):129-131.

[3]高旷寓. 雕塑中的色彩语言[J]. 上海艺术家,2013(2):90-91.

作者简介:徐紫潇,汉族,2004 年 4 月生, 2022 级在校生本科。专业:艺术与设计学院绘画专业。

第二作者:徐兴所,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雕塑艺术家,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职业技能评价质量质督导员,云南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副会长,2025 全球同拍中国年阳光工匠大使,景颇族文化传播大使,云南省曲靖市“麒麟英才育才文化名家”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云南闳云文艺创作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