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媒介诗学视角下的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姜志云

262700

引言

科技与诗意的碰撞让古典诗词在跨媒介场域中获得了新的表达可能。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对于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诗学表达范式革新的重要价值。然而目前的跨媒介诗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人才培养仍存在制度体系,知识与能力,实践与评价以及师资不完善等系列问题。基于此背景,跨媒介诗学视角下的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研究,为培养既懂古典诗学精髓又善用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思路。

一、跨媒介诗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转型需求

在数字化背景下,我国文化数字化战略对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呈现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古典诗词赏析与传承需要强大的古文化功底,而在新时代古典诗词传承面临受众断层的危机。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沉浸式媒体设备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为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技术契机。因此,加强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人才能力断层的结构性矛盾

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人才面临能力断层的结构性矛盾,其突出体现为文学工作者与新媒体工作者存在较深的知识鸿沟,文学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无法转化为数字媒介表达,而新媒体工作者所掌握的技术工具无法转化为诗意美学,这种能力割裂严重制约了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事业的发展,导致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仍处于较低水平的阶段,无法满足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传统文化转型需求[1]。

(Ξ) 跨媒介诗学提供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新范式

跨媒介诗学将古典诗词从单纯的媒介迁移转化为意义在生产,构建出身体在场、诗意感知和文化认同的认知闭环,以新媒体为中介对古典诗词进行诗意呈现,为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提供了新的范式。因此,跨媒介诗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创意人才培养事关我国文化传承大局,也是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核心需求。

二、跨媒介诗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人才培养困境

跨媒介诗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人才培养困境本质上是工业文明教育范式与数字文明需求的激烈碰撞,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制度体系建设滞后

跨媒介诗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人才培养面临制度体系不完善、知识与能力割裂的困境,其本质是数字时代创新需求与传统文化教育惯性的系统性错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科目录建设滞后。目前学校采用分科教学的模式,文学类课程属于中文系,技术类课程属于计算机系,而艺术类课程属于美术系,诗词转译课程被割裂,导致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课程拼盘,学生知识结构碎片化,难以实现技术与文学的统一。其次,存在认证制度困境。现阶段我国职业资格目录中并无文化数字转译方面的专业岗位,而企业在招聘这方面的人才中也大都以数字媒介技术+汉语言文学拼凑,薪酬体系也忽略了文化解读溢价。最后,缺乏标准的管理制度体系。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中有众多的参与主体,包括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导致多主体协同失灵,甚至存在管理冲突,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造成负面影响[2]。

知识结构与能力模型的复合型困境

跨媒介诗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颠覆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新时代背景下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与传统人才培养能力模型形成突出矛盾,这是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面临的普遍困境。一方面,古典诗词的沉浸式转译需要转译人才具备多元化的专业素养,包括诗学解码能力、技术统合能力、媒介创新能力和文化转换能力等。然而,现阶段人才培养普遍采用分科培养模式,缺乏新媒体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从跨媒介视角来看,目前新媒体人才创意人才培养内容存在普遍割裂的现象,古典诗词专业学生对新媒体技术掌握不深入,而新媒体专业学生对古典诗词缺乏深度认知,这就造成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中存在跨学科知识鸿沟,难以转译出古典诗词的意境与韵律。另一方面,存在诗性思维与技术思维的融合挑战。古典诗词鉴赏注重人的感性与直觉,而新媒体技术强调逻辑,因此跨媒介视角下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本质在于培养出能将感性审美转换成技术逻辑,再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诗性转译的复合型人才,这仅仅依靠简单的知识叠加是难以实现的[3]。

(三)实践与评价体系不健全

跨媒介诗学视角下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存在实践与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体系建设方面,面临实践平台与资源缺失的困境。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实践需要昂贵的新媒体创作设备,包括VR/AR 设备、高性能渲染设备和动作捕捉设备等,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较为有限,难以提供沉浸式转译所需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导致学生实践机会较少,作品创作大都停留在理论或低水平阶段,制约了创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评价体系建设上,学校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可参照的成熟评估体系,对于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的标准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导致沉浸式转译缺乏普适性的创作范式,评价容易陷入技术炫技或文化符号堆砌的误区,无法实现对古典诗词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和现代转化。

(四)复合型师资严重短缺

跨媒介诗学视角下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存在师资短缺的困境,其本质是三维断层导致的“师资荒”,核心原因在于师资培养滞后于时代发展。首先,学校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断层。学校教师大都以专业教学为主,教师在自身专业范围内进行精进,导致古典文化教师精于训诂考据,但对新媒体创作缺乏深度认知。而新媒体教师擅长使用新技术和新工具,但对于古典诗词美学认知缺乏系统化,而艺术实践教师往往精通视听语言,但对诗词美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转化缺乏研究,造成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割裂,无法实现文化诗性与技术力量的有效融合[4]。其次,教师评价体系错位。目前跨媒介转译作品在教师科研成果认定与评级晋升中所占的比重有限,甚至大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归类于教学辅助,而非学术成果,使得教师没有动力与精力去开展跨媒介转译研究。最后,教师培养机制缺失。目前我国尚未开设古典诗词数字化方向博士点,教师培训也采用文科、理科和工科分科设计的模式,难以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文学的复合型人才。

三、跨媒介诗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人才培养策略针对跨媒介诗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人才培养困境,文章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策略。

(一)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创新

跨媒介诗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建立与人才培养相契合的制度体系。第一,要重构顶层制度。教育部门要设立文化数字转译专项学科代码,并建立学历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和文化传承师认证三位一体的认证体系,为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奠定制度基础。第二,要推动管理机制创新,建立文化价值、技术实现和市场验证三位一体的制度闭环。为此,可以成立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委员会,其成员要涵盖教育部、工信部和文旅部等相关部门,统一对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进行指导,并赋予学校跨院系师资调配权和项目制课程认定权,推动人才培养的生态协同[5]。第三,要建立文化科技融合成果认证制度。教育部门要强化对诗词转译成果的专项认证,例如一项古典诗词转译成果与传统C 刊论文著作权相匹配,并给予相应的评级评优与资源倾斜,为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推进课程体系革新,促进技术人文融合

跨媒介诗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革新,并不断促进新媒体技术与古典人文的融合。一方面,要建立基于新媒体创意人才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熔炉式”培养,构建三维课程体系。一是文化根基层,其主要课程内容为古典诗词意境分析与鉴赏,提升学生的古典美学素养。二是媒介技术层,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叙事理论、多感官交互设计和人工智能开发基础等新媒介技术理论,用以提升学生的新媒介素养,为古典诗词的沉浸式转译夯实基础。三是创作实践层,其主要课程内容聚焦在古典诗词的跨媒介转译,通过项目式教学实践来提升学生跨媒介美学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6]。另一方面,要开发专用技术工具,构建诗性AI 辅助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系统开发。例如可以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开发出意境图谱生成器,实现古典诗词意境与历史画作、音乐旋律和空间建模的自动关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诗性思维和技术思维融合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生态协同,健全实践应用平台。

实践是提升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要强化实践生态协同,健全实践应用平台。首先,要建立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生态协同机制。学校可以建立跨校联盟,搭建古典文化转译联盟,共同推动沉浸式转译发展。同时,学校可以设立定向创投基金,扶持大学生沉浸式转译方向的创新创业实践。其次,学校要加大技术投入,建立沉浸式实验基地。学校要与时俱进,引入动作捕捉、VR 开发和传感交互方面的设施设备,建立沉浸式实验室,为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奠定硬件基础。最后,学校要加强产教研融合,建立真实数据库。学校要建立场景应用实战机制,将行业应用的真实命题引入到人才培养实践,同时建立实践基地、文化智库、技术中心和用户分析四维协同的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应用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沉浸式转译水平。

(四)革新评价机制,建立动态多维指标评价体系

健全的评价机制是实现持续优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人才培养中要重视评价机制建设,学校要与时俱进的进行评价机制革新,建立动态多维指标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诗意还原度评估矩阵。可以根据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能力模型,从意象保真、技术融合、体验深度、价值传递、创新指数五个维度建立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评估矩阵,系统的对古典诗词沉浸式转译水平进行评估,为学生创作提供标准支持和反馈渠道[7]。在进行多维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尽量将评价标准进行细分和量化。建立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要引入动态观众反馈系统,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作品评价中要善于引入新技术工具,除了在欣赏创作作品后的评价外,要对作品赏析过程中的实时反馈进行追踪,包括观众的脑波监测、眼动追踪等,从而更好的评估体验效果。最后,要建立可持续升级机制。评价的核心指向是改进,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评价结果应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基于评价结果进行作品优化,促使学生不断提升沉浸式转译能力。

(五)强化师资队伍,构建三维赋能师资进化模型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主体,对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因此,跨媒介诗学视角下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要强化师资队伍,构建三维赋能师资进化模型。首先,要落实学校师资三维赋能计划,对文学教师、工科教师和艺术实践导师进行三维赋能。具体而言,对文学教师要开展新媒体技术认知+艺术实践水平提升培训班,提升文学教师在新媒体和艺术实践方面的素养。对工科教师则要开展古诗词美学沉浸赏析培训班,提升工科教师对古典诗词的美学认知能力。而对艺术实践导师则可以开办诗学美学强化班+新媒体技术实验室轮岗,打破分科培养界限,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要重构教师评价体系。学校要打通专业教师的职场晋升通道,将跨媒介转译作品作为学术成果纳入教师评价内容,并作为教师评优、晋升的依据,提升跨媒介人才培养的激励导向[8]。最后,要健全师资培养机制。教育部门要针对古典诗词数字化方面开设专门学位,鼓励教师开展深入研究,并强化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共同研究、合作来提升师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羽,周剑. 东方意象美学在沉浸式艺术空间中的转译与传播[J]. 湖北社会科学,2025(1):145-151.

[2] 黄心渊,韦雨君. 大运河文化基因在沉浸体验空间中的智能转译[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24,31(4):39-44.

[3] 王轩,夏鑫,姜博文. 基于技术赋能与文化活化的视角下海南黎族非遗文化在移动空间中沉浸式体验的研究[J]. 河北画报,2025(5):1-3.

[4] 张世英,周孟杰. 一体两翼四融合:AI 背景下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2024,38(3):97-102.

[5] 宋国华. 新媒体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及校企联合培养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9):24-26.

[6] 江玥. 论专业教学中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创意的结合[J]. 科教导刊,2020(25):29-30.

[7] 张芳兰,孙佳欣,王帅. 基于诗词文化意象转译的产品设计 ——以《诗经·卫风·淇奥》为例[J]. 湖南包装,2022,37(3):99-102.

[8] 施安国,周婧一. 《长安三万里》中古典诗词的视觉转译研究[J]. 大众文艺,2025(9):56-58.

作者简介姜志云(1974.09—)女,汉族,山东昌邑人,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基金项目:2025 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一般项目“跨媒介诗学视角下的新媒体创意人才培养研究——以古典诗词的沉浸式转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