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成其松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大路边中学

[引言]本文聚焦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融入情感学习,比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实现从知识习得向素养培育的跨越,为提升初中生传统文化认同感与古诗词学习效能提供实践路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古诗词鉴赏能力,就得让学生先进行阅读了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懂并慢慢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但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待改善,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投入其中等等,因此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充电,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能理解内容,让他们做到真正爱上古诗词文化,主动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学。

一、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老师的教学方式待提高

教师在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授课过程中,很多时候并没有与时俱进,也没有记教学笔记的习惯,在给学生讲课是照本宣科,没有带领学生更深层次的去挖掘古诗词鉴赏,学生也只是表面记住了重点知识,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他们为主导,注重整体教学,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体会到学习古诗词鉴赏的真正意义。

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问题

因为初中课程也比较紧张,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很多时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只是单一的为了考试考高分,长久以往,学生不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也不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更无法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这也失去了他们学习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学生也不能真正做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1、让学生融入情感进行学习古诗词,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古代,人们表达情感比较含蓄,往往寄情于诗,将文字以古诗词的形式抒发出来,和现代人们直抒胸臆的表达有很大差异,但正因为这种差异化,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才更具有魅力。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把自己的情感带入进去,只是干巴巴的想要去理解诗词句中的意思,不仅不会让他们体会到古诗词传递的感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比较费劲,所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就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带入进去进行学习理解。

比如情境建构,在学生课前播放《赤壁》纪录片片段,聚焦曹操横槊赋诗场景,结合新媒体播放古筝曲《沧海一声笑》营造雄浑氛围,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 "洪波涌起" 的动态意象,初步感知诗人豪情。再比如教师在针对古诗词《天净沙•秋思》的授课内容时,可以和古诗词中特有的元曲相结合,用元曲的韵律感,让学生在感受到音乐的美之时,充分体会到古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去吟唱古诗词,将自己更加形象的带入进去,老师教给学生共情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2、抓住古诗词的意象表达

古诗词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表达起来是比较含蓄的,作者也往往是通过利用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而在这种表达方式中我们也把这样的景物称之为意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抓住这种意向表达,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带入进去并且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美学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比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去理解这种古诗词的千变万化的意境,如让学生去理解“ 扶摇直上九千里” 的壮阔,或者陶渊明笔下“ 悠然见南山” 的放松,也可以用“ 春风得意马蹄疾” 表达学生的喜悦之情,或者“ 凄凄惨惨戚戚” 的伤心情境,用这些美丽的词句,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所表达的意象情感,透过这些丰富的词句去理解古诗词传递出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结论语]古诗词作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教师更应教导学生传承发扬,通过古诗词文化以浅入深,去真正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教师在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并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感带入、古诗词的意向表达、多媒体授课方式等来丰富教学方式,将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与古诗词教学融合,需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情境、意象、迁移三维策略,激活学生对文化的共情与认同。实践证明,此路径能有效提升学习效能,助力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文化基因,涵养人文情怀,为文化传承筑牢根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充分理解古诗词所传递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共情能力,陶冶他们的文化情操。

[关键词]

[1] 王 荟 华 . 融 合 古 诗 情 境 欣 赏 诗 情 画 意 [J]. 作 家 天地,2022,No.600(04):107-109.

[2]马忠华. 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策略研究[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No.832(0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