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PLC 的工业机械手电气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作者

孙佳伟 倪太福

210624199009071000 21031119870123213X

一、引言

在工业 4.0 和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工业机械手作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设备,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工业机械手能够模拟人类手部动作,完成物料搬运、零件装配、加工操作等多种复杂任务,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生产、物流仓储等众多行业。电气控制系统是工业机械手的 “大脑” 与 “神经中枢”,负责控制机械手的运动轨迹、动作顺序、速度及力度等关键参数,确保机械手精确、稳定地运行。

PLC 凭借其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灵活性好等诸多优势,成为工业机械手电气控制系统的主流控制器。然而,随着工业生产对机械手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如更高的运动精度、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强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以及与其他设备的高效协同,现有的基于 PLC 的工业机械手电气控制系统面临诸多挑战,亟待优化升级。通过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可充分发挥 PLC 的潜力,提升工业机械手的整体性能,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基于 PLC 的工业机械手电气控制系统现状分析

2.1 系统架构

典型的基于 PLC 的工业机械手电气控制系统主要由 PLC 控制器、传感器、执行机构、人机界面(HMI)及通信网络等部分组成。PLC 作为核心控制单元,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号,如位置传感器反馈的机械手关节位置信息、力传感器检测的抓取力数据等,根据预设程序进行逻辑运算与处理,进而发出控制指令,驱动执行机构(如伺服电机、液压或气动驱动器)动作,实现机械手的各种运动。HMI 用于操作人员与系统交互,设置参数、监控运行状态、进行故障诊断等。通信网络则负责系统内部各组件之间以及与外部设备(如上位机、其他生产设备)的数据传输与通信。

2.2 存在问题

2.2.1 硬件性能瓶颈

部分老旧 PLC 控制器运算速度有限,在处理复杂运动控制算法及大量实时数据时,易出现响应延迟,导致机械手运动精度下降、动作不协调。同时,I/O模块的数量和类型可能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工业机械手控制需求,如新增传感器或执行机构时,需频繁扩展 I/O 模块,增加成本与系统复杂度。此外,一些传感器精度不足,影响对机械手状态的精确感知,执行机构的性能也可能限制机械手的运动速度与负载能力。

2.2.2 软件编程局限性

传统 PLC 编程多采用梯形图等面向逻辑控制的编程语言,在实现复杂运动轨迹规划、智能控制算法时,编程难度大、代码冗长且可读性差。而且,现有软件系统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不足,难以集成新的功能模块或与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融合,限制了工业机械手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另外,软件系统的兼容性也存在问题,不同品牌 PLC 之间以及与其他自动化设备的软件集成困难,增加了系统集成与维护成本。

2.2.3 通信网络不稳定

工业机械手工作环境复杂,电磁干扰强,现有通信网络(如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在传输数据时易受干扰,导致数据丢包、传输延迟,影响系统实时性与可靠性。不同通信协议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也较为突出,使得系统内各设备之间以及与外部系统的通信协同困难,阻碍了工业机械手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中的高效应用。

三、基于 PLC 的工业机械手电气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策略

3.1 硬件优化

3.1.1 PLC 选型与配置优化

根据工业机械手的控制需求,选择高性能、高可靠性的 PLC。优先考虑运算速度快、内存容量大、具备强大运动控制功能的 PLC 型号,如西门子 S7-1500 系列、三菱 Q 系列等。合理配置 PLC 的 CPU 模块、I/O 模块及扩展模块,确保 I/O 点数充足且类型匹配,满足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的接入需求。同时,选用支持热插拔功能的模块,便于系统维护与升级,减少停机时间。

3.1.2 传感器与执行机构升级

采用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如激光位移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等,提高对机械手位置、姿态、力等参数的检测精度,为精确控制提供可靠数据。在执行机构方面,选用高性能的伺服电机、液压或气动驱动器,提升机械手的运动速度、负载能力与响应性能。例如,将传统交流伺服电机升级为直驱电机,可减少机械传动环节,提高运动精度与效率。

3.2 软件优化

3.2.1 编程方法改进

引入高级编程语言与编程工具,如 C/C++ 、结构化文本(ST)语言等,结合 PLC 的功能块编程,实现复杂运动控制算法与智能控制策略。利用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将工业机械手的控制功能封装成独立的功能模块,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例如,采用 ST 语言编写运动轨迹规划算法,可精确计算机械手各关节的运动路径,实现更复杂的曲线运动。同时,借助自动化编程工具,如西门子 TIA Portal 中的运动控制向导、三菱 GX Works3 的智能功能模块设置工具等,简化编程过程,提高开发效率。

3.2.2 软件功能拓展

开发具有自适应控制、故障诊断、远程监控等功能的软件系统。自适应控制功能可根据机械手的工作状态与环境变化,实时调整控制参数,保证机械手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故障诊断功能通过对传感器数据、设备运行参数的实时监测与分析,快速准确地识别故障类型与位置,及时发出报警信息并提供故障解决方案。远程监控功能则允许操作人员通过互联网或企业内部网络,随时随地对工业机械手进行监控与控制,实现远程运维,提高设备管理效率。

四、结论与展望

基于 PLC 的工业机械手电气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是提升工业机械手性能、推动工业自动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硬件、软件及通信网络等方面进行优化,可有效解决现有系统存在的性能瓶颈、编程局限性与通信不稳定等问题,显著提高工业机械手的运动精度、响应速度、可靠性及智能化水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工业机械手电气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更多创新思路与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智,王建国,赵宏宇。基于 PLC 与模糊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优化 [J]. 控制与决策,2024, 39 (5): 1221-1228.

[2] 张明,陈晓明,刘洋。工业物联网环境下基于 PLC 的机械臂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 [J]. 仪器仪表学报,2023, 44 (10): 198-207.

[3] 黄伟,周凯,吴俊。基于 EtherCAT 总线的多关节机械臂 PLC 同步控制策略研究 [J]. 电工技术学报,2025, 40 (3): 78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