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近代中国民族政策的历史演进与思想渊源

作者

王佳乐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引言

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之间存在着紧密而直接的互动关系。一方面 , 现实的民族关系状况构成了民族政策的重要基础 ; 另一方面 , 民族政策也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现实状况与民族政策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联系。[1]

当前学术界对于近代中国民族政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结合自己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做了综合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 [2]。马戎等学者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3],深入分析了当时民族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

一、晚清时期:传统民族政策的崩溃与近代转型(1840-1911)

1840 年以来 ,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逐步加深 , 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而言 , 国家独立主权的部分丧失 , 意味着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难分彼此。[4]

1901-1911 年的新政,是清政府在最后统治十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因此,从总体性质看,清末新政应该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5] 清末“新政”将民族政策纳入国家现代化框架,其核心是“边疆内地化”,旨在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融合。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梁启超、严复等知识分子积极引入“民族”、“主权”等概念,提出了“中华民族”一词。一种社会思潮或观念的形成研究 , 只有和其主题词汇的流行与传播程度结合起来考察 , 才能更有说服力。从思想史的角度看 , 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形态 , 首先表现为一种现代“中华民族”观念或意识生成、强化的历史进程。[6]

二、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时期:“五族共和”的提出与实践困境(1912- 1927)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 ,“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 , 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 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以实现“民族之统一”。[7]

梁启超坚持“大民族主义”,主张“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融合的共同体。他认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应该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而努力。晚清时期的梁启超 , 是民族主义思潮最重要的鼓吹者 , 一生多变的梁启超不愧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启蒙先驱 ,他跌宕起伏的思想变化也为民国以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分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头。[8]

三、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同化”与“边疆治理”的双重变奏(1927 -1949)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面临着繁重的国家整合、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任务,在边疆民族地区外有帝国主义国家插手的分裂活动 , 内有基于军阀混战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而出现的社会动荡。[9]1927 年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提出“中华民族宗族论”,将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视为“中华民族”的“支族”或“宗族”,主张通过“同化”实现民族统一。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 同时又是一位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终生抱持的三民主义之中。民族主义是其三民主义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0] 孙中山晚年民族主义强调“平等”与“自决”,但国民政府将其扭曲为“同化论”,这一蜕变的根源在于国民党右派的“大汉族主义”偏见,他们认为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其他少数民族应服从汉族领导并通过同化实现民族统一;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敌视,视“民族自决”为“分裂主义”,担心民族自决会导致国家分裂和动荡。

四、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政策的探索(1921 - 194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阐述团结意涵时沿用经典作家“联合”的表述,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推动革命利益的自愿联合。[11] 受列宁“民族自决”理论影响,中共二大(1922)提出“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甚至允许“脱离中国本部而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团结建设祖国史蕴含着中华民族在自我意识觉醒后形成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提供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这些历史必然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领导核心,中华民族在结构上形成多元一体格局,以及各民族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规律。[12]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平等”原则,列宁的“反对民族压迫”“民族自决权”理论,为中共民族政策提供了根本指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尊重各民族的自主权利,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而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和利益,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克服国内外的风险与挑战,推动中华民族再凝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 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理论发展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为新时代推进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重要启示。[14]

结论

近代实践证明忽视民族平等的“同化政策”(如国民政府)会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并威胁国家统一;脱离国家统一的“民族自决”(如早期中共)也可能引发国家分裂。民族政策必须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提供了正确路径,这一过程充分说明在借鉴外来思想和文化时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平.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分析[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2)

[2]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1989(04).

[3] 马戎 .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4] 路阳 .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多样化及其功能 [J]. 沈阳干部学刊,2011(05).

[5] 朱英.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J]. 近代史研究,19995(02)

[6] 黄兴涛 .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J]. 浙江社会科学,2002(01).

[7] 村田雄二郎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 [J]. 广东社会科学,2004(05).

[8] 许纪霖. 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06)

[9] 周竞红 .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 .[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03).

[10] 耿云志.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J]. 广东社会科学,2007(01).

[11] 万坤利 .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基本经验 .[J]. 铜仁学院学报,2025(01).

[12] 赵刚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 .[J]. 社会科学辑刊,2023(06).

[13] 孙志香 .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 .[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4(03).

[14] 李伟.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理论探索:创新成果与当代启示.[J]. 深圳社会科学,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