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媒体条件下的大众传播路径探析

作者

董炫又

西北民族大学

一、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 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 复兴凝聚心态。【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不可或缺,习总书记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 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 ”、 着眼“两个大局 ”,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 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2】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重 要性由此可见。

二、新媒体条件下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情况

(一)基本概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传播则可以充分利用好新媒体 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以促进我国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工作,推进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媒体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科伦比亚广播电视 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于 1967 年提出的,这 个最早的定义至今仍存在争议,但是学界普遍认可其作为“数字技术 驱动的传播形态 ”这一核心内涵。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社会媒体组织 (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电台、电视台、音像制作公司等)运用先 进的传播技术,对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基本上具有以下特点:主体组织性、技术依赖性、受众广泛性、单 向性特征。而在数字时代,新媒体使得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变发生巨大 变化,使得大众传播的互动性大为提升。所以,大众传播的实际内涵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也发生着变化。事实上,人们在具体的 传播实践中是各类传播手段兼取并用的。

(二)宣传现状

目前我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工作稳步向前,首先 是分层分类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包括干部教育、国民 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其次是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构建“报、台、网、 端、微、屏 ”一体化宣传格局。再次是在国家建设重点领域进行融合 渗透。比如在经济领域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西部大开 发、乡村振兴等政策中。但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媒体条件下的大众传播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目前新媒体平台上关于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官方媒介有新华社、人民日报、道中华、各民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等,这些官方媒介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 宣传视频播放量大小不一,宣传效果不稳定。

三、大众传播路径分析

(一)坚持国家主流媒体组织占据传播主导地位

主流媒体要引领全平台传播大方向,在内容创作上做好表率,带 领形成正确的传播风气。首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内容的 重要性和特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好大众传播的主要工 作。其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的社会影响巨大,容错率极 小,一旦出现传播内容失误,后果不堪设想,而我国主流媒体具有专业性、政治敏感度高等特点,所以主流媒体在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这样的重要内容的宣传中要占据传播主导地位。

(二)加强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推进民族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数字化服务、推进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和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 系建设等措施,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 活质量,不断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其中,关于网 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灵活部署网络覆盖。关于推广数字化服务可以推动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关于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可以筑 牢数字边疆安全屏障,保障民族地区数字化转型,维护数字空间文化 安全。

(三)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传播方式

思考如何创新大众传播方式是必要的,第一,应当注意结合新技 术的创新,比如运用VR 等技术还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历史场景, 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交融的历史。第二,注重传播的内容创 新,包括塑造青年化表达体系,比如通过 B 站、抖音等平台传播关于 民族文化的 RAP 等。第三,需要关注传播成果从线上向线下的转化, 比如一些高校联合开设学分认证课程,学生通过完成线上学习与线下 实践任务获得双证书。第四,创新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 球传播网络,比如举办“一带一路 ”民族文化数字展,通过元宇宙技 术实现跨国界虚拟展览,实现中国民族团结对话全球文明。第五,要 细致划分受众群体,对受众进行区分、细分与定位,提升传播效果。【5】

(四)注重相关领域人才的合理运用

人才的正确运用在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传播中 不可或缺,其一,要培养熟练掌握新媒体主要技能且政治素养深厚的 人才。其二,要充分纳入少数民族人才。深厚政治素养是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大众传播人才的必要条件,拥有深厚的政治素养的人才 可以准确传达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正确的意识形态。专业人才还需要 具备最基本的新媒体传播技能,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工具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少数民族人才熟知当地情况,能更好融入到 人民群众中做好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不熟悉当地具体情况的人冒然展开工作可能会不利于思想的深入传播。

四、问题与挑战

(一)传播的内容需要做好把控与监管、注意及有效应对传播过程的 去中心化问题

首先提升监管机制有效性,比如利用科技手段准确有效识别多语 言传播中的意识形态渗透、文化误读等风险。其次加强在新媒体传播 领域的法律规范。再次是加强社会协同治理,比如实现平台责任强化、 用户参与举报机制等。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关注大众实时反馈。“通 常来说,事实判断本就困难,因为多元主体通常会把事实描述成多元 的信息图层,公众在进行事实判断时一般很难全面掌握多元的信息源。 而专业判断局限于‘信息茧房 ’,很难‘ 出圈 ’,公众多依据记忆与 情绪进行价值判断,而记忆又难免受情绪的影响。在涉民族因素的网 络舆情中,公众多会根据其民族身份及与民族身份有关的信息储备而 产生事件的代入感,进而产生族群认同的情绪,网络民粹主义的表现 因而十分抢眼。”【5】此外,还需要有效应对传播过程中的去中心化 问题,传播主体和传播平台的百花齐放,信息量巨大且分散,不利于 形成统一的舆论场,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需要统一的中 心化的传播导向。

(二)在传播过程中要正确看待和利用新技术

沉浸式技术应用 VR/AR 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大众传播中去,人工智能也已经渗透到新闻采编全流程,包括了智能选题、智能采编、 视频自动合成等功能,5G 技术也加速了移动端传播的实时性和互动 性。但是,新技术带来了安全风险与技术伦理问题,比如深度伪造、 算法偏见使得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不能确定,而在各种新技术支撑下的 现代新媒体可能会出现过度追求形式创新,专注于只吸引人眼球的内 容而忽视传播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深度报道,难以引发受众更深层次的 共鸣。

参考文献:

【1】 青觉 , 徐欣顺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 践逻辑[J]. 民族研究 ,2018

【2】 习近平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高质量发展 [J]. 求是 ,2024年第3期

【3】 李苓. 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二版)[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9

【4】 苏杰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三线建设决策与实施成 效探究[J]. 三峡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 王冬丽 . 新媒体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思考 [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