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技术分析

作者

夏钱华

中冶华天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引言

自来水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排泥水,主要来源于沉淀池排泥和滤池反冲洗水。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和水资源的紧缺,排泥水处理已成为自来水厂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排泥水具有水量大、固体含量低、成分复杂等特点,其处理技术路线选择直接影响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本文通过分析排泥水处理各环节的技术特点,旨在为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的重要性

从水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排泥水处理是维护水体健康、防止水污染的关键环节。众所周知,自来水厂在原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排泥水,这些排泥水若未经妥善处理就直接排放,将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排泥水中含有的杂质、重金属、营养物质等,一旦进入自然水体,很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问题。因此,对排泥水进行有效处理,不仅能防止水资源二次污染,更能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健康。这在当前水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体现了自来水厂对于环境保护责任的担当,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手段。自来水厂是城镇、农村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水质量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饮用水安全。排泥水所包含的杂质和污染物若处理不当,就极有可能重新进入供水系统,对水质造成严重威胁。在专业排泥水处理技术的应用下,可有效去除相关有害物质,确保供水水质纯净、安全。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排泥水处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未经处理的排泥水直接排放将面临高额环保罚款,甚至可能引发法律纠纷。而通过科学的排泥水处理流程,不仅可规避违法违规风险,还能实现废水的再利用,例如将处理过的排泥水应用于厂区的清洁、绿化等方面,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此外,经过处理的污泥也能作为肥料或建筑材料等资源再利用,进一步提升自来水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含油污泥的组成

含油污泥是一种液相、固相共存的胶态系统,主要成分是油包水、水包油和固体悬浮物,因贮存时间、产生途径、添加药剂的类型和数量、产出和炼制过程以及区域的不同,含油污泥的成分和质量有很大的差别。含油污泥的含水率一般为 40%~90% ,含油率一般为 10%~50% ,最高达到 60% 左右。含油污泥的产生主要与组分有关。一方面,随着油田化学药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大规模使用,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和天然表面活性材料如橡胶、沥青质等在乳化油泥中共存,导致含油污泥的乳化程度加剧。另外,含油污泥中还存在大量黏土、淤泥、机械物质、悬浮液、硫化物和金属氧化物胶团等,在悬浮液及固态粒子、金属氧化物、硫化物胶团等的共同作用下,含油污泥的稳定性得以提高。在处理过程中,长期储存和添加药物也易形成含油污泥,油泥发生乳化而导致污泥难以处理。

3 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技术

3.1 预处理技术

沉淀是通过重力作用让排泥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以达到初步净化水质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颗粒物会在沉淀池内逐渐下沉形成污泥层,而上层清水可通过排出或进一步处理达到再利用标准。在沉淀的基础上,浓缩可进一步提高污泥浓度,减少污泥体积,以便后续处理与处置工作的开展,从而显著提高污泥处理效率并降低处理成本。在实施沉淀与浓缩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水质特性、颗粒物性质,以及处理效率等因素。例如,针对不同水质,需要调整沉淀池的设计参数和运行条件,以达到最佳沉淀效果。同时,在浓缩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控制污泥浓度,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对后续处理造成不利影响。由于自来水厂排泥水的成分和浓度可能会因时间、季节等因素发生变化,在进行进一步处理前,要实行调节和均质化处理。调节主要是针对排泥水的 pH、温度等参数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排泥水的实际情况和处理目标选择合适的调节剂和方法。例如,在调节 pH 时可使用酸性或碱性物质进行调整,同时注意控制调节剂的用量和投加方式,以免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均质化处理则是通过混合、搅拌等方式,使排泥水的成分和浓度更为均匀,从而提高后续处理的稳定性和效率。

3.2 过滤技术

过滤技术可进一步去除沉淀后排泥水中的细小颗粒和胶体物质,提高水质。常用的过滤介质有石英砂、无烟煤、活性炭等。砂滤是较为常见的过滤方式,排泥水通过砂层时,颗粒被截留,从而实现过滤。活性炭过滤不仅能去除颗粒杂质,还能吸附水中的有机物、色素和异味等,提升水质。近年来,新型的纤维滤料也逐渐应用于排泥水处理,其具有比表面积大、过滤精度高、截污能力强等优势。例如,采用纤维束滤料的过滤器,对排泥水中浊度和 COD 的去除率较高,能有效改善水质。在过滤过程中,需定期对滤料进行反冲洗,以去除截留的杂质,恢复滤料的过滤性能。反冲洗的强度、时间和周期需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优化调整,以确保过滤效果的稳定。

3.3 脱水单元

严格意义上,脱水筛并不完全属于直接的分离单元,它的作用是对一、二级旋流分离的底流细颗粒进行脱水,降低含水率,但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只有低含水率的渣料才能外运而不导致环境污染。脱水筛有异于日常生活中对“筛”的理解,脱水筛的筛孔通常为 300~500μm ,却可以将一、二级旋流系统所分离的 20~75μm 及以上的颗粒分离。筛面上大量固体颗粒的汇聚形成集中脱水区,大部分水分在此处被脱出。同时,筛面上形成一个有着一定厚度的泥床,称为“过滤床”。旋流器底流泥浆持续稳定而充分地供给,促使“过滤床”的稳定形成,这个过滤床进一步捕捉泥浆中更加细小的颗粒,使之附着在该过滤床中,而水分则可透过该过滤床被脱出。在此过程中,残余的底流水分进一步被脱出,而后续的过滤床又随之形成,实现旋流器底流的连续脱水。因此,脱水筛工作有效性的控制因素并非固相颗粒的尺寸大小。根据工程实践,脱水筛对中细尺寸的砂、岩粉具有良好的分离效率,对相同尺寸的土粒、某些类别的风化岩颗粒分离效率较低,且有可能出现颗粒过多聚集在筛面而堵住筛孔或颗粒全部透过筛孔无法被筛除这两种极端情况。分析认为此现象是旋流器底流中黏性颗粒的亲水性导致的。

3.4 浓缩技术

浓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排泥水中污泥的含固率,减少污泥体积,降低后续处理成本。常见的浓缩方法有重力浓缩、气浮浓缩和离心浓缩。重力浓缩是利用污泥的重力作用,使污泥中的水分自然分离,具有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的特点。气浮浓缩则是通过向排泥水中通入空气,产生微小气泡,使污泥颗粒附着在气泡上,随气泡上浮至水面,实现固液分离。离心浓缩利用离心机的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使污泥中的水分在离心力作用下分离出来,浓缩效率高,占地面积小。不同的浓缩方法适用于不同性质的排泥水。对于含固率较低、颗粒粒径较小的排泥水,气浮浓缩或离心浓缩效果较好;而对于含固率较高、颗粒沉降性能较好的排泥水,重力浓缩更为适用。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排泥水的特性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浓缩技术。

结语

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对水资源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常规的处理技术经过长期实践,技术成熟,应用广泛,能满足基本的处理需求。新兴的膜处理、生物处理等技术具有独特优势,在提高处理效率、改善水质、实现资源回收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解决技术难题和降低成本。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排泥水特性、处理目标、经济成本和场地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处理技术,必要时采用多种技术组合的工艺,以实现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的高效、经济和环保,为自来水厂的可持续运行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望研发出更多高效、节能、环保的排泥水处理新技术,推动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贾文龙,宋硕硕,李长俊,等.超临界 CO2 萃取含油污泥中原油的多相平衡模型[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23,39(3):641-649.

[2]黄申,杨琳.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技术的若干问题[J].山东工业技术,2016(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