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的文化商品化
任香凝
摘 要:在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文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商品化的现象。文化商品化是随着时代发展的趋势出现的,在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还能宣传和弘扬相关的文化内容。本文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商品化现象。甘肃省博物馆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加深文化体验和增加营销策略创新等方式,更进一步的实现了文化商品化转化。同时,文化商品化对博物馆和民族的文化传承、游客体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化商品化;旅游开发;甘肃省博物馆;文化传承;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逐步完善和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民族地区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以期形成独具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甘肃省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民族特色文化商品化也推动了甘肃省特色文旅发展。其中,甘肃省博物馆作为甘肃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创新开发文化商品化中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追求民族文化开发的同时,如何平衡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成为博物馆所要面临的问题。
二、甘肃省博物馆文旅融合中的文化商品化表现形式
在文化产品开发方面,甘肃省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灵感,设计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如将“马踏飞燕”的形象做成金属镂空书签、以“敦煌壁画”为主做成的和纸胶带、以玻璃莲花托盏为原型设计的“蓝莲仙子”等。除此之外甘肃省博物馆还推出彩陶系列、画像砖系列等文创产品500余种。他们还将博物馆的特色藏品与食物相结合,推出了“铜奔马冰淇淋”、“蛙纹罐咖啡”等有趣又美味的食物。这些产品背后充满了文创人员的奇思妙想和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化意蕴。神秘的敦煌飞天、灵动的九色鹿、精美的彩陶,让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焕发出了不一样的色彩。
在文化体验设计方面,博物馆推出了多种互动体验项目。这些体验项目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和沉浸式的参与方式,不仅显著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激发了他们对博物馆的探索求知欲。这种多维度的体验方式,不仅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获得知识与乐趣,还深化了他们对馆藏文物的理解与认识,使博物馆从单纯的“观看场所”转变为“文化学习与互动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游客还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人类智慧的结晶,从而增强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潜藏的教育意义。
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产物。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的理念不仅是我国数字化时代发展对各行各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博物馆创新高度、打造全新面貌应坚守的信念。在此背景下甘肃省博物馆抓住了数字化的机遇,在注重线下体验的同时,还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虚拟展览和在线互动平台,在线上和线下都搭建了讲好“博物馆故事”的平台,拓展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渠道和与游客互动的途径。
在营销策略方面,甘肃省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甘肃省博物馆还结合时代潮流,通过联合奔流新闻,推出了RAP风格的动漫主题MV《铜奔马》,邀请青年音乐人段兴华,为铜奔马量身打造,整首歌曲进行了拟人化处理,音乐风格轻松有趣却又不失潮流范儿,提升了甘肃省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宣传展示了甘肃文化。这种跟进时代潮流的营销方式成功的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在展示文化的同时,也为其带去了新的活力。
甘肃省博物馆文旅融合中的文化商品化表现形式不仅丰富多样还涵盖全面。各种层出不穷、制作精良的文创产品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新的意义;数字化的“博物馆经济”缩短了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新颖的营销策略增加了潜在的消费者。这些都是不同主题、不同形式文化的商品化的表现,也是文化内容创新发展的表现。总体而言,承载着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体现出了当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大部分的消费者在购买文创产品时,除了会被其外形和使用功能所吸引,更重要的是想要从文创产品中,了解到它所承载的有关文化。
三、文化商品化对甘肃省博物馆的影响
文化商品化不仅带来机遇,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如何平衡民族文化传承与商品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关键问题。甘肃省博物馆在应对这一挑战时,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实践,博物馆不仅成功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还始终坚持以文化保护为核心,兼顾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地区经济发展。
甘肃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其民族构成多样,民族文化丰富,这也意味着在甘肃省在文化旅游领域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是许多民族地区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到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的问题,导致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逐渐没落直至消失。而甘肃省博物馆非常注重对于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他们跟随时代发展潮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将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商品化升级。这种民族文化商品化的过程,不仅增强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促进了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文化传承方面,民族文化商品化的不仅促进了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还通过市场化运作,为甘肃省的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为文化保护项目注入了经济活力。现代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完善和改造,从此角度分析,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不但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体系,还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保守和封闭形态,提升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市场经济发展意识,促进传统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将其变得现代化,并进行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对游客体验而言,博物馆开发旅游产品要注重“以人为本”,根据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和设计专题旅游产品,面向一般大众群体,博物馆要注重旅游产品的互动性与体验性,利用各种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物故事。甘肃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商品化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使馆藏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丰富了游客所参观体验的内容。
博物馆的发展不光可以带动旅游业的进步,还可以促进博物馆周围经济的发展。比如说博物馆对附近的交通,饮食,住宿等行业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甘肃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商品化也会带动周围产业链的发展,这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也增强了当地居民对于本地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商品化的过程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并非总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传统文化虽不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但通过不同的商品化模式,那些传统的因子是可以保留的,既不伤及文化的根本,又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甘肃省博物馆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博物馆商业化氛围过浓的问题,影响文化体验的深度,同时要时刻注意商业化和文化体验之间的平衡,在开发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的利益,促进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四、结论
本文以甘肃省博物馆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文化商品化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发现,甘肃省博物馆通过方式,实现了民族文化商品化的转化。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还为如何在保护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实现相应的经济价值提供了有益借鉴,为其他民族地区探索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树立了典范。
参考文献:
一、书籍报纸类
[1]王莉.追梦的步履一路向前[N].甘肃日报,2023-07-12(010).
二、期刊论文
[1]陈瑞华.从旅游经济视角看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商界,2025,(01):38.
[2]伍婉华.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发展趋势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24):79.
[3]陈萍.马家窑彩陶蛙纹融入文创产品设计的意义与创新应用[J].上海包装,2023,(07):51.
[4]徐倩.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J].艺术科技,2019,32(05):162.
[5]蔡梅.体验经济视角下的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J].文化产业,2023,(24):9.
[6]杨惟珣.旅游产业文化背景下博物馆经济理论及实践分析[J].知识经济,2016,(23):54.
[7]李俊,夏爽.新疆民俗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商品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