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城文旅融合路径研究
王雅晴
西北民族大学
近年来,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 旅游业成为文化交流的平台,文旅融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古城以及 5A 级景区,青州拥有十分优越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要在保护好古城文化的基础上,寻找最合适的旅游文化提升路径。
一、青州古城文旅融合开发的现状
(一)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作为齐鲁文旅融合典范,青州古城深挖多民族共生历史底蕴,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为可触可品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堪称一座“活着的民族交融博物馆”。青州市将挫琴、花毽、满族歌舞等 40 余项非遗融入古城常态化展演,打造“非遗一条街”和非遗传习所,提供沉浸式体验。依托青州博物馆,通过北齐线刻画像石等文物及“同田共井”等故事,生动展现丝路民族交流与本地团结历史,构筑共同体记忆。打造青州美食名片,省级非遗隆盛糕点成为打卡青州的必买商品,郭家桥村以烤羊肉串等民族美食发展农家乐,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收益双赢。举办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开通“民族团结号”公交,建设主题公园,深化多元一体文化认同。青州以“活态展演 + 历史叙事 + 美食传播”三维联动模式,成功激活民族资源,七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效卓著。
(二)传统民居与老街巷保存良好
在青州古城文旅融合开发进程中,最核心的魅力在于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传统民居与纵横交错的老街巷,得到了卓有成效的精心保护与科学修缮。格局严谨、风貌完整的明清院落鳞次栉比,连绵成片。街道两旁,传统商铺林立,既有延续数代的老字号,也有焕发新生的文创小店,而最可贵的是原住民的生活气息依旧浓厚——孩童在巷口嬉戏,老人坐在门前闲聊,这种真实鲜活的“烟火气”是任何仿古街区都无法复制的灵魂。这些被完好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肌理与街巷空间,不仅是青州古城风貌得以存续、文脉得以延续的坚实基底,更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它们本身即是无价的“露天博物馆”,更是极其珍贵的沉浸式文旅载体。
二、青州古城文旅融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开发不深
青州是山东省少数民族居住的县级市之一。有回族和满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定居。以回族和满族的民族文化为例,青州市对其文化的探索、发展只是局限在表面,缺乏对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通俗文化等的综合拓展和维护。对回族聚居的云门山办事处和满族聚居的北城村等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设立专门的民族文化展览馆,旅游景点和民族文化体验区,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和旅游品牌的形成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够。
(二)宣传力度不够
青州古城文化资源缺乏宣传直接影响到青州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以云门山上的“寿”字为例。尽管具有“人无寸高”等之类的历史文化强项,但当地采取宣传载体以及方式落后,所选取的宣传角度不够新颖,没有形成特色的宣传模式,导致宣传效果不明显。还以一个极为明显的缺陷就是,即使是被苏辙称赞是“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但是青州古城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全省周边城市,城的知名度与青州古城的历史地位不相匹配。
(三)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专业人才缺乏
青州旅游业在最近几年中的逐步发展和融合中,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人数有所增加,但相关人员普遍较低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不高。青州市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奇缺 ,“外行”管理比较普遍,制约着旅游产业向高层次发展。旅游管理机构、旅游公司或旅游景区等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旅游专业人才不足,在日渐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青州古城文旅融合路径探索
(一)深化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打造核心吸引力
古城丰富多样的文化是文化旅游历史和魅力的缩影和见证。针对青州市在文化挖掘和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设立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系统研究回族、满族等民族的历史源流、风俗习惯,深入挖掘其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另一方面要制定保护与发展规划,制定长期、科学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与保障措施,确保民族文化得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建设文化展示空间,常态化举办民族节庆活动、打造民族美食工坊、设立民族手工艺传习所、编排展现民族历史与生活的特色演艺。科学修缮传统民居与历史街巷,保护古城整体风貌,确保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青州古城的底蕴得以展现。
(二)加大对青州古城文化的宣传力度
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是吸引游客和增强风景名胜区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全面系统地定位青州旅游文化,厘清其发展脉络和地域特色,有的放矢地对青州古城文化进行广泛宣传。整合利用“国字号”资源: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A 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等金字招牌,进行整合宣传。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传播。重点发力短视频平台,制作高质量、有创意的文旅宣传片、Vlog、达人探店等内容。通过“互联网 + 旅游”,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提供线上预订、导览、信息查询、互动分享等一站式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进行精准营销,提升青州文化旅游的品质。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发展根基
顶尖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保证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具备文旅融合项目策划、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经验的高端人才。与当地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从业人员系统培训,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培训内容涵盖历史文化知识、服务礼仪规范、讲解技巧、应急处置等。定期组织业务考核与技能竞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基层服务人才培养,加强对一线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推行标准化服务。同时,注重挖掘和培养本地乡土文化人才、非遗传承人,提升其展示与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