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区微更新项目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分析

作者

陈鹏 何文婷

身份证号:530381199209244532  身份证号:5303021993032200805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发展阶段,传统 “大拆大建” 的城市更新模式逐渐暴露出成本高、社会矛盾突出等弊端。社区微更新作为一种小规模、渐进式、注重居民参与的更新方式,以 “绣花功夫” 对社区局部空间进行精细化改造,成为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更新模式不仅关注物质空间的改善,更强调社区社会网络的维护与文化特色的延续。研究社区微更新项目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作用机理,为优化城市更新策略、构建宜居社区提供科学依据。

一、社区微更新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一)概念界定

社区微更新是指在保持社区原有空间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小规模的空间改造、功能优化和环境整治,渐进式提升社区环境品质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更新方式。其核心在于以 “微干预” 实现 “大改善”,强调更新过程的精细化、可持续性和居民主体性,注重解决社区实际问题,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二)主要特征

小规模与渐进性:区别于大规模拆除重建,微更新聚焦于社区局部空间,如边角绿地、老旧楼道、闲置院落等,通过分阶段、分步骤的改造,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逐步实现社区环境的整体提升。

功能复合与活化:通过挖掘社区闲置资源,整合居住、商业、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推动空间的复合利用。例如,将废弃仓库改造为社区活动中心,既满足居民社交需求,又激活了闲置空间的活力。

居民参与与共治:微更新强调 “自下而上” 的更新逻辑,通过居民议事会、公众参与设计等形式,引导居民深度参与项目决策、建设与管理,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

二、社区微更新对居民生活环境的积极影响

(一)空间品质的显著提升

公共空间优化:微更新通过清理社区闲置用地、打通空间阻隔,打造多样化公共活动场所。例如,上海愚园路通过微更新,将狭窄的里弄空间改造为兼具历史文化展示与休闲功能的步行街,增设休憩座椅、绿植景观和艺术装置,吸引居民和游客驻足,成为社区活力中心。

基础设施完善:针对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的管线老化、停车难、照明不足等问题,微更新进行针对性改造。北京劲松北社区在更新中实施 “三线入地” 工程,重新规划停车位,加装智能充电桩和照明设施,显著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增加垂直绿化、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生态设施,微更新有效改善了社区微气候和生态环境。成都玉林社区利用建筑外立面打造立体绿植墙,结合雨水收集系统,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高了社区的雨水管理能力。

(二)社会关系的重塑与强化

邻里交往增加:更新后的公共空间为居民互动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邻里交流。杭州馒头山社区改造 “邻里中心” 后,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和技能培训,居民之间的熟识度从更新前的 32% 提升至 68% ,社区凝聚力明显增强。

居民参与意识提升:在微更新过程中,居民通过参与方案设计、施工监督等环节,增强了对社区事务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广州永庆坊在更新过程中,组织居民参与历史建筑修缮方案讨论,充分吸纳居民意见,使项目既保留了街区特色,又满足了居民需求,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社区治理创新:微更新推动了 “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治理模式的形成。居民、政府、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通过合作参与社区更新,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历史文化保护:微更新注重对社区历史建筑和文化元素的保护与传承。南京颐和路历史街区在更新中,采用 “修旧如旧” 的方式修缮民国建筑,保留街巷肌理和传统风貌,使历史文化得以延续,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社区文化创新:部分微更新项目通过引入文创产业、艺术展览等新元素,培育社区新文化。成都东郊记忆将旧工厂改造为文创园区,保留工业遗迹的同时注入现代艺术展览、音乐演出等功能,吸引年轻群体聚集,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氛围。

文化认同增强:对社区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唤醒了居民的集体记忆,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文化认同。福州三坊七巷在更新过程中,通过举办民俗活动、设立文化展示馆等方式,使居民对社区历史文化的认知度从 41% 提升至 89% 。

三、社区微更新项目实施中的问题

(-) 资金投入与可持续性不足

微更新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资金渠道单一。同时,项目后期维护成本较高,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导致部分公共设施在改造后因维护不善逐渐荒废,影响更新效果的持久性。

(二)居民参与深度有限

尽管政策强调居民参与,但在实践中,居民参与多停留在意见征集阶段,难以真正参与到项目决策、建设和管理的核心环节。部分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不足,导致项目方案与居民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影响项目实施效果和居民满意度。

(三)规划设计与管理缺乏系统性

部分微更新项目前期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未充分考虑社区整体功能布局和长远发展需求,存在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现象。项目完成后,管理责任不明确,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不同管理主体之间协调困难,导致公共空间使用秩序混乱、设施损坏无人维修等问题。

(四)区域发展不均衡

在微更新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中心城区和重点街区由于资源集中,更新项目较多且效果显著;而偏远地区和老旧小区由于资金、资源匮乏,更新力度不足,加剧了城市内部的发展差距。

四、社区微更新项目的优化策略

(一)拓宽资金渠道,保障项目可持续性

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除政府财政支持外,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赠、合作运营等方式参与。探索 “使用者付费” 模式,对社区部分经营性设施(如共享空间、便民商业)合理收费,将收益用于设施维护。同时,设立社区微更新专项基金,制定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二)深化居民参与,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完善居民参与机制,通过开展社区规划师培训、设立居民议事平台等方式,提高居民参与能力和意识。在项目决策阶段,采用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方案比选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在项目实施和管理阶段,邀请居民参与监督和维护,形成 “共建共治共享” 的社区治理模式。

(三)加强规划统筹,完善长效管理

在项目前期,制定科学合理的社区微更新规划,统筹考虑社区空间布局、功能需求和文化特色,确保更新项目与社区整体发展相协调。明确各管理主体职责,建立由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和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的联合管理机制,制定公共空间使用和设施维护管理制度,实现社区微更新项目的长效管理。

(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和老旧小区微更新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制定差异化的更新策略。鼓励中心城区与偏远地区开展合作,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城市社区更新的均衡发展。

五、结论

社区微更新项目通过对社区空间的精细化改造和功能优化,在提升居民生活环境、重塑社会关系、传承创新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资金短缺、居民参与不足、规划管理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拓宽资金渠道、深化居民参与、加强规划统筹等优化策略,可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推动社区微更新项目持续健康发展。未来,随着城市更新理念的不断深化,社区微更新将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为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社区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雪晶 . 公众参与理念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研究 [D]. 集美大学 ,2024.DOI:10.27720/d.cnki.gjmdx.2024.000369.

[2] 谢淼 . 工业遗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研究 [D].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4.DOI:10.27334/d.cnki.gstdy.2024.000644.

[3] 彭茂臻. 城市微更新下的老旧社区空间改造研究[D]. 常州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