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脉”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肖绪雄
泰宁县朱口镇龙湖初级中学
引言:“境”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不断延伸、拓展、充实,以“大概念”作为核心抓手,形成具象化的学习环境,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其中,大概念作为学科知识的核心和精髓,已超越具体的事实和细节,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更加结构化、网络化的认知体系。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与深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其认知框架不断拓展、思维层次不断提升的过程,并与“境脉”的延伸、拓展紧密相连,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境脉”式教学的特点
“境脉”式教学强调情境的真实性与关联性,并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态性与互动性,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和学科特色的学习情境,不仅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还与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方法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应用相结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同时,“境脉”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思维方式,激发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体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三者之间保持高度统一和协调,共同服务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制定出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既包括知识层面的掌握,也包括能力层面的提升,如空间思维、综合分析、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培养。
三、“境脉”式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围绕大概念,深化境脉学习
大概念作为构建知识框架、深化学习内容的基石,初中地理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筛选出具有学科核心意义的大概念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气温变化与分布是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一大概念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和气象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气温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认识到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不同纬度、海陆位置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从农业生产、旅游活动、动植物分布等方面进行思考,并设计实地观测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或附近的气象观测站记录不同时间段的气温数据,并与天气预报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加深对气温变化的理解。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真实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探索与深度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真实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地理知识。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极地地区的壮丽景观,如南极的冰山、企鹅,北极的北极熊、极光等,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播放极地探险纪录片,介绍科学家们在极地地区的考察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教师可借助地球仪、极地地形模型等实物模型,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为深化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可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极地科学家、探险家、环保志愿者等角色,探讨在极地地区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具体的解决策略,从而加深学生对极地地区相关知识的了解,并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地理学科具有广泛的跨学科性,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跨学科融合,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为例。教师可将地理与数学学科相结合,在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据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对比,通过计算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值等,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特点。同时,利用数学中的统计图,如柱状图、折线图等,展示我国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储量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数据解读和分析能力。而与生物学科相融合时,可在讲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知识,如森林资源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生物的栖息地,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了解森林中生物的多样性,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四)以学生为主体,促进自主探究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仅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分享学习经验、碰撞思想火花,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展示有关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图片和视频,如广袤的沙漠、神秘的雅丹地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如探究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研究西北地区的资源利用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想法。在小组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探究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进行提问和补充,促进思想的碰撞。例如,在探究西北地区气候特点的小组汇报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呢?这种气候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呢?”以此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境脉”式初中地理教学通过围绕大概念深化学习、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兴趣、跨学科融合提升素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自主探究等方式,有效提升地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学习中将深刻理解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实践活动验证课上所学,通过梳理单元知识点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推动学地理核心素养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振辉. 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课程辅导,2024,(05):72-74.
[2]蔡阿男.探究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30):12-14.
[3]李锡清,谌薇.基于主题的问题式教学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初中地理湘教版《欧洲西部》为例[J].热带地貌,2021,42(02):91-94.
备注:此论文应用于《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境脉”式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