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学院数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研究
王甜甜
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 511330
引言
随着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提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强调所有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技师学院数学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必要性分析
数学作为一门高度抽象、强调逻辑推理与精确表达的基础学科,在传统观念中往往被视为价值中立,似乎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数学知识在国家科技进步、工业制造、社会管理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而数学精神如追求真理、严谨求实、逻辑思辨、创新探索等,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技师学院,学生多以未来从事生产一线、工程技术岗位为目标,数学教学不仅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更是培养其工匠精神、科学态度和职业操守的关键环节。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将数学知识与国家发展战略、行业技术进步、历史人物精神等思政元素相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意识,避免“学用两张皮”“知识无情感”等现象的发生。例如,在讲授概率统计时可引入国家抗疫大数据分析背景,在讲解几何知识时可联系中国桥梁、隧道工程的结构设计成就,这些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国家建设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因此,在技师学院数学教学中融合思政元素,是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导统一的必要举措。
二、当前技师学院数学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问题分析
尽管课程思政理念已在各类教育教学文件中得以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技师学院数学教学的思政融入仍面临多重困境。一方面,教师思政素养和课程意识不足。多数数学教师专业背景为理工科,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培训,对于如何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数学内容缺乏经验,常常陷入“生搬硬套”或“浅尝辄止”的误区。另一方面,课程资源匮乏,教学案例与素材开发不足。当前教材内容仍以纯粹知识逻辑为主,缺乏与现实社会、国家发展、职业伦理等方面的有效关联,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很难找到切入点进行有效融合。此外,教学评价机制也未能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目标,大多数考核依然集中于知识点掌握与题目运算能力,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考察与引导,导致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边缘化与弱化。更为重要的是,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本就存在畏难情绪,若思政内容嵌入方式不当,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与排斥。因此,技师学院数学课程思政的推进亟需从师资、内容、方法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与支持。
三、数学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合的路径与策略探索
实现思政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课程设计的系统性与教学实施的巧妙性。首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应坚持“以德为先、以知为基”的原则,将知识掌握与思想引导并重,明确每一章节的思政育人要点,并在教案中体现其教学环节与活动载体。其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将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科技进步、民族发展等情境相结合,构建“数学 + 思政”的多维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函数与建模内容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数学模型,在介绍数列时引用中国古代数学家秦九韶《数书九章》的贡献,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启发式、探究式与合作式教学,借助案例讨论、项目研究、小组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数学与国家社会发展的联系,增强其主体意识与责任担当。同时,教学中应注重情感引导与价值激励,通过讲述数学背后的人物故事、奋斗历程与国家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与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评价上,建议引入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机制,将学生的思政表现、团队协作、课堂反思等纳入评价体系,实现知识掌握与素养培育的同步提升。
四、案例实践:数学课堂中的思政融入实例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技师学院教师已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积累了初步经验。以《概率与统计》课程为例,教师在讲解“条件概率”内容时引入新冠肺炎疫情中“密接追踪”机制的数据分析模型,结合国家防控政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模型在公共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对国家制度与科技实力的信任感。在《平面解析几何》课程中,教师设计任务型学习“城市交通路线最优选择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城市建设中的合理规划,同时融入绿色出行与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其社会参与能力与集体意识。在《高等数学》课程中,通过介绍“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华罗庚等科学家的事迹,将抽象的微积分内容与科学家精神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报国、艰苦奋斗的职业理想。这些教学实例表明,思政元素的融入并非强行添加,而是通过设计合理情境、选取恰当切入点,实现数学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内在统一。
五、推动数学课程思政长效发展的机制构建建议
要实现技师学院数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的系统化与常态化融合,必须构建多维协同推进机制。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提升其政治意识与教学设计能力,鼓励跨学科教研合作,共同开发数学与思政融合的教学资源与案例库。二是优化课程资源供给,鼓励各类出版社在教材编写中嵌入适量思政内容,推动构建“显性 + 隐性”“知识 + 价值”的课程体系。三是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将教学质量评价与课程思政效果相结合,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的综合评估。四是推动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课程思政融合,通过数字化平台、微课资源、教学软件等工具构建沉浸式、互动式教学体验,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五是构建全校课程思政协同机制,建立院系领导统筹、教研团队推进、教师广泛参与的多元联动体系,营造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育人环境,实现从“课堂思政”向“育人文化”的全面转变。
六、结论
在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技师学院数学课程的思政融合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课程价值提升的核心路径。通过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灵活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可实现数学教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理想。在实践中应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实效与学生体验感,避免形式主义与刻意灌输,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未来,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持续推进与实施路径的不断丰富,技师学院数学教学将在育人功能、课程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覃萍艳 . 产业学院赋能技工院校内涵建设 [J]. 就业与保障 ,2024,(12):61-63.
[2] 刘 娇 . 泰 山 文 化“ 两 创 ” 高 校 实 践: 启 思 与 践 行 [J]. 文 化 产业 ,2024,(36):163-165.
[3] 谢婧 , 金正 . 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性研究 [C]//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 ,ISVAH 组委会 . 首届视觉艺术与人文学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 江苏省苏州技师学院 ;,2024:420-422.DOI:10.26914/c.cnkihy.2024.049861.
[4] 覃利华 , 洪小萍 , 李进友 . 师范认证背景下引入课程思政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J]. 才智 ,2024,(3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