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思政育人: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张菊馨
河北地质大学党委宣传部 河北石家庄 050031
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 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隐性渠道,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环境熏陶、价值渗透和行为规范功能,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不仅是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厚土壤和鲜活场域 [2]。如何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政育人价值,应对现实挑战,探索优化路径,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命题。
1. 校园文化与思政育人的内在契合与价值意蕴
1.1 价值导向的同向性:铸魂育人的核心使命
一是目标一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塑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度契合,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旨归。二是内核相通,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蕴含和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2 育人方式的互补性:显隐结合的综合效应
一是显性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主阵地(显性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艺术展演、校史教育、仪式庆典等)则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和生动素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知。二是隐性教育的沃土:校园文化通过物质环境(建筑景观、文化设施)、制度环境(校规校纪、行为规范)、精神环境(校风学风、师生关系)、行为环境(榜样示范、朋辈互动)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隐性教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有效弥补了显性教育可能存在的刻板化、灌输化倾向,更易入脑入心。
1.3 文化认同的凝聚力:情感归属与集体记忆
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共同的校史记忆、精神符号(校训、校歌、校徽)、文化传统,形成强大的精神纽带和情感共鸣。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情感归属,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和群体凝聚力,使学生更易接受和认同学校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2. 当前校园文化思政育人面临的现实挑战
2.1 价值引领的穿透力有待加强:“泛娱乐化”与“浅表化”倾向
部分校园文化活动过于追求形式热闹和参与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思想内涵挖掘不深,价值引领功能弱化,甚至出现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一些活动停留在表面热闹,未能有效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活动主题、内容和环节设计中,导致思政教育效果“浮于表面”,难以触及学生心灵深处。
2.2 文化供给的精准性有待提升:供需错位与时代脱节
活动内容、形式未能充分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兴趣爱好和信息接收习惯(如过度依赖传统形式,对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不足)。对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够精准,供给的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存在“千校一面”或“曲高和寡”的问题,吸引力、感染力不足。
2.3 协同育人的系统性有待完善:各自为战与资源分散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宣传、学工、团委、教务、后勤、院系等多个部门,有时存在条块分割、沟通不畅、资源分散、合力不足的问题,“大思政”格局下的文化育人协同机制尚不健全。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者、管理服务人员在文化育人中的职责定位和协同配合有待进一步明晰和强化。
3. 深化校园文化思政育人的优化路径
3.1 强化顶层设计与价值融入:筑牢思想根基
一是明确育人导向,将思政育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和首要任务,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突出价值引领主线。二是深度融入元素,系统梳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将思政元素(如“四史”教育、国情世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校史校情中的红色基因等)有机、自然、深入地融入其中。避免生硬“贴标签”,追求“盐溶于水”的境界。
3.2 创新育人载体与传播方式:提升吸引实效
一是拥抱新技术新媒介,充分利用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智慧校园文化体验中心、虚拟校史馆、线上红色资源库等,增强沉浸式、互动式教育体验。二是做强网络育人阵地,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吸引力的校园官方新媒体矩阵(微信、微博、B 站、抖音等),培育师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创作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网络文化产品(短视频、动漫、H5、直播等)。三是打造特色品牌活动,立足学校实际,精心培育一批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参与度高、育人效果显著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高水平人文讲座、经典阅读推广、原创文艺作品展演、特色社会实践项目等)。
3.3 构建协同联动与长效机制:汇聚育人合力
一是健全领导体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建立由宣传部门牵头,学工、团委、教务、科研、后勤、院系等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思政育人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部署,统筹资源。二是强化队伍协同,明确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等在文化育人中的职责。三是促进家校社联动,探索建立与家庭、社会(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企业、社区等)在文化育人方面的沟通协作机制,形成育人闭环。四是完善评价反馈,建立科学的校园文化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将价值引领成效、学生思想行为变化、文化品牌影响力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 [DB/OL].https://www.gov.cn/govweb/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2] 林银银. 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5, (20): 63-66.
作者简介:张菊馨,女,河北晋州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