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邓丽湾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博罗中学佳兆业学校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然而调查显示,超过 60% 的小学生日均课外阅读时间不足 30 分钟,且阅读内容多局限于教材或教辅材料。如何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践,从多维度探索阅读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层面、教学层面及家庭与社会层面都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其次,教学方法单一,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再次,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最后,评价方式单一,过分依赖考试成绩,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水平。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提升缓慢,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佳。因此,亟需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一)学生层面

被动阅读现象突出:多数学生将阅读等同于完成作业或应付考试。

阅读选择单一化:偏好漫画、网络小说等浅层次读物,经典文学作品接受度低。

专注力不足:受短视频等碎片化信息影响,持续阅读能力弱化。

(二)教学层面

教学模式僵化:部分教师仍采用“字词讲解—段落分析—中心归纳”的固定流程,忽视学生主体体验。

评价标准片面:过度关注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忽视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发展。

(三)家庭与社会层面

家庭阅读氛围缺失:家长陪伴阅读时间不足,家庭藏书量普遍偏低。

公共资源利用不足:社区图书馆、校园图书角等设施使用率有待提高。

三、阅读兴趣培养的核心价值

(一)语文素养提升的基石

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素材,如四年级《牛和鹅》教学中,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子恺散文,显著提升细节描写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情感培育的载体

阅读《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作品时,学生通过角色代入增强同理心,促进价值观形成。

(三)终身学习能力的奠基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表明,小学阶段形成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成年后的学习能力。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事热点,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可以结合抗日战争历史,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

(二)设计高阶思维任务,培养深度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可以设计 "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如何应对周瑜的刁难 " 等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和进步。例如,可以通过阅读日志、读书报告、课堂表现等多维度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发展。

五、阅读兴趣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课堂教学:构建“三位一体”阅读模式

1. 情境激趣法

案例:执教《观潮》时,通过VR 技术呈现钱塘江大潮实景,配合潮声音频,学生现场描写观感,优秀片段在班级公众号展示。

实施要点:融合多媒体技术,创设沉浸式体验场景。

2. 任务驱动法设计梯度任务:

基础层:为《狐假虎威》设计角色卡片;

提高层:小组合作改编寓言结局;

拓展层:对比阅读中外寓言差异。

3. 跨学科融合

示例:学习《赵州桥》后,开展“古桥探秘”项目:美术课绘制桥梁结构图;

科学课探究拱形承重原理;

语文课撰写考察报告。

(二)课外延伸:打造“阅读成长生态圈”

1. 分级阅读体系构建按年级推荐书单(示例):

| 年级| 核心书目| 拓展书目|| 三年级|《安徒生童话》|《中国神话故事》| 五年级|《城南旧事》|《少年读史记》|

2. 主题阅读活动设计

“21 天阅读打卡计划”:每日阅读后绘制思维导图或录制3 分钟语音分享。“图书漂流站”:每月举办班级图书交换会,学生需为推荐书籍撰写“漂流寄语”。

3. 数字化阅读资源开发

创建班级阅读小程序,设置“每日荐书”“有声剧场”“阅读积分榜”等模块,积分可兑换定制书签、优先选座权等奖励。

(三)家校协同:建立“阅读共同体”

1. 家庭阅读指导方案

发放《亲子共读指南》,建议:

低年级开展“睡前故事接力”;

高年级进行“家庭读书会”,每月共读一本书并讨论。

2. 社区资源联动

与本地图书馆合作开展“周末阅读营”,组织“小小图书管理员”“作家面对面”等活动。

3. 阅读成果展示平台

学期末举办“阅读嘉年华”,设置“课本剧展演”“好书推荐海报展”“阅读手账评比”等环节。

六、成效评估与反思

(一)量化评估指标

阅读量统计:实验班学生人均年阅读量从8 本提升至25 本;

问卷调查:对阅读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从 38% 上升至 79% 。

(二)质性评估方法

通过学生阅读笔记、创意写作作品等,观察思维深度与情感表达的变化。

(三)反思与改进

需警惕形式化倾向,避免活动过多挤占实质阅读时间;应关注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的阅读资源获取问题。

七、结语

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通过系统性、趣味性、持续性的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阅读、阅读与劳动教育融合等新路径,构建更立体的阅读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文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 周益民 . 儿童阅读的灯 [J]. 小学语文教师 ,2023(4):1215.

4.GuthrieJ.T.,etal.ImpactsofIntegratedReadingInstruction[J].ReadingResearchQu arterly,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