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钢- 混组合结构承载性能研究

作者

罗茂峰 史和 崔军利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在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单一材料结构逐渐暴露出其在强度、刚度、耐久性与经济性之间难以兼顾的弊端。为实现材料性能的互补性组合,钢 - 混组合结构应运而生,并迅速在高层建筑、桥梁、大跨度屋盖及工业厂房等工程中获得广泛应用。钢 - 混组合结构通常由钢构件(如型钢、钢板、钢管)与混凝土构件(如混凝土板、混凝土芯柱)通过一定的连接构造有机结合,利用两种材料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性能优势共同抵抗外部荷载。钢材具有高强度、良好的延性与抗拉能力,混凝土则具有优良的抗压性能与耐火性能,两者协同工作可有效提升结构的整体刚度与承载力,降低结构自重与施工周期,从而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然而,钢 - 混组合结构在受力过程中涉及材料非线性、界面相互作用、剪力传递效率等多个复杂机制,其承载性能受构造形式、荷载类型、连接方式及施工质量等因素影响显著。为实现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高度统一,深入研究钢- 混组合结构的承载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钢- 混组合结构的受力特点与构造类型

钢 - 混组合结构在不同构造体系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受力形式和构造布置,其典型形式主要包括钢 - 混组合梁、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柱、钢 - 混组合框架与剪力墙等。组合梁通常由钢梁与楼板混凝土通过栓钉或焊接剪力连接件构成,受力时两者在界面协同工作,实现剪力传递与内力协同。组合柱则根据钢构件位置可分为钢管混凝土柱(钢管外包混凝土)与型钢混凝土柱(钢构件内嵌于混凝土中),其核心受力机制在于钢材与混凝土共同承担轴向压力,钢构件限制混凝土的横向膨胀,从而显著提高整体承载力与延性。结构构造中,剪力连接件的类型、布置密度与焊接质量对承载性能具有直接影响,剪力钉、螺栓连接、内嵌钢肋等形式可实现有效的界面黏结。

二、界面黏结性能与剪力连接机制

钢 - 混组合结构承载性能的核心在于钢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协同机制,界面黏结性能与剪力连接强度直接决定组合构件是否能充分发挥协同受力作用。在实际受力过程中,界面存在摩阻力、黏结力与机械咬合作用,其传递能力随着荷载增加而不断变化,最终形成稳定的剪力传递路径。常用的剪力连接件如栓钉、钢肋、焊接钢板等,其形状、尺寸、间距及布置方式对整体协同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当连接件布置不合理或失效时,钢材与混凝土将发生滑移,导致组合构件刚度下降、内力重分布不均,从而降低结构整体承载性能。连接件在反复荷载或地震荷载下的疲劳损伤与失效模式也对结构稳定性构成威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其长期性能与可靠性。为提高界面承载能力,可采用双向剪力连接、粗糙化处理、凹凸界面等增强黏结措施。

三、钢- 混组合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表现

钢 - 混组合结构在不同类型荷载作用下表现出良好的承载能力,但其性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组合构件受力明确,截面应力分布可按经典组合梁理论进行线性叠加计算,若界面连接充分,结构刚度与强度均显著高于单一材料构件。然而,在地震荷载或风荷载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结构滞回特性、延性性能与能量耗散能力显得尤为关键。钢材的良好延性可增强组合结构的变形能力,但若界面连接不当,组合效应将严重削弱,进而降低整体抗震性能。在竖向冲击荷载或爆炸冲击中,组合结构因材料差异及连接方式不同,界面成为薄弱环节,可能产生剥离、断裂等破坏模式。

四、数值模拟方法与试验验证路径

为深入研究钢 - 混组合结构的承载性能,数值模拟方法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有限元分析可实现对复杂几何、非线性材料行为与界面滑移效应的高度仿真,常用软件包括 ANSYS、ABAQUS、MIDAS 等。模拟过程中需建立钢材本构关系、混凝土破坏模型与界面黏结模型,并根据试验结果对模型参数进行修正与验证。界面模型可采用 Cohesive Zone Model 或滑移黏结模型,模拟剪力连接件的非线性行为与局部开裂发展。荷载模拟方面应包括静力加载、循环加载、冲击加载等多种工况,结合节点区与整体构件建模,实现对局部破坏与整体协同机制的统一描述。同时,试验研究作为模型验证的重要依据,需涵盖单轴受压、纯弯、剪切、复合作用等不同试验场景,测量应力应变发展、滑移位移、裂缝扩展与破坏模式等关键指标,以全面掌握结构真实受力特征。

五、工程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钢 - 混组合结构已逐步从局部应用扩展至全结构体系应用。在高层建筑中,组合柱与组合梁可有效减轻结构自重,提高层高利用率;在桥梁结构中,组合箱梁与叠合梁可提升跨越能力与施工效率;在大跨空间结构中,钢 - 混组合拱结构、桁架结构亦展现出良好的性能与发展潜力。目前,国内外已积累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但仍存在结构设计标准不统一、界面连接性能不足、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高性能连接技术、智能装配施工技术、新型材料应用与寿命预测体系构建。基于大数据与物联网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将成为提升结构运行安全与维护效率的重要工具,结合人工智能分析手段,实现承载性能的动态评估与预警管理。

结论

钢 - 混组合结构因其优良的结构性能与材料协同作用,已成为现代结构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钢 - 混组合结构的受力机制、界面连接、荷载响应、数值模拟与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全面揭示了其承载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连接设计、完善的构造细节与先进的分析方法是提升结构承载性能的核心手段。未来钢 - 混组合结构的发展将更多依赖智能化设计工具、高性能新材料及信息化运维平台的深度融合,实现结构体系的高效、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春 , 范涛 . 浅谈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在住宅中的应用 [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2,(08):162.

[2] 范涛 , 高春 . 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在住宅中的应用 [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2,(05):27-28.

[3] 但泽义 , 赵熙元 . 我国建筑钢结构现状与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展望 [C]//重庆金属学会 . 重庆金属学会钢铁年会学术论文专辑 . 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 ; 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 ;,2002:16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