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研究
谭旭
370811199003044015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管理水平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本文结合现代建筑工程特点,分析了当前主流的施工技术及其创新应用,并从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现场施工管理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措施
引言: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传统施工模式正逐步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但施工现场仍普遍存在技术应用不规范、管理粗放等问题,亟需系统性研究,本文旨在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的协同优化路径。
一、建筑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一)深基坑支护技术
1地下连续墙技术
地下连续墙通过分段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连续墙体,兼具挡土、防渗和承载功能。其核心优势体现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例如在软土、砂层或高水位区域,可通过调整墙体厚度(通常为0.6~1.2m)和嵌固深度(一般超过基坑深度2~3m)提升整体稳定性。施工过程中需采用专用抓斗或铣槽机进行槽段开挖,并同步注入膨润泥浆护壁,确保槽壁无坍塌。近年来,该技术结合超声波测斜仪实时监测墙体垂直度,将偏差控制在1/500以内,显著降低渗漏风险。
2内支撑与锚杆联合支护
该体系通过钢支撑、混凝土支撑与预应力锚杆的协同作用形成多级受力结构。内支撑通常采用对撑或角撑布置,可有效抵抗土体侧向压力;锚杆则通过注浆加固土体并施加预应力(通常为设计值的110%~120%),形成“主动支护”效应。研究表明,采用分级加载的锚杆支护可使基坑变形量减少40%以上。但需注意,内支撑体系会占用基坑内部空间,需与土方开挖顺序精确配合,通常采用“分层开挖、先撑后挖”原则,以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的支撑失稳。
(二)混凝土施工技术
1高性能混凝土(HPC)
HPC通过掺入硅灰(5%~10%)、粉煤灰(15%~30%)等矿物掺合料,显著改善混凝土微观结构。其水胶比可降至0.3以下,28天抗压强度达60~100MPa,氯离子扩散系数低于2×10⁻¹²m²/s,特别适用于海洋环境或冻融循环区域。在施工中需采用低坍落度(120~160mm)配合比,并配合高频振捣设备(振动频率≥12kHz)确保密实度。值得注意的是,HPC的早期收缩率较高,需通过覆盖养护膜及喷雾保湿将裂缝宽度控制在0.1mm以内。
2自密实混凝土(SCC)
SCC依托于高流动性和抗离析性,可在无需振捣条件下自主填充复杂模板。其关键技术参数包括:坍落扩展度≥650mm,T50流动时间3~7s,V型漏斗通过时间5~25s。工程实践表明,SCC可减少30%的劳务投入,并消除因振捣不足导致的蜂窝麻面缺陷(发生率从传统工艺的5%降至0.3%)。但需严格控制骨料最大粒径(≤20mm)和砂率(45%~50%),避免泵送堵塞。
(三)钢结构施工技术
1模块化吊装技术
采用BIM进行虚拟预拼装,可提前发现构件加工误差(控制在±2mm内),并优化吊装路径。例如,某会展中心项目将72m跨桁架分割为3个模块,在胎架上完成90%焊缝作业后整体吊装,将高空作业量减少70%,安装偏差小于L/1000(L为跨度)。
2高强度螺栓连接
相较于传统焊接,10.9级摩擦型高强螺栓可承受更大剪切力(单栓设计值达155kN),且无需热输入,避免残余应力导致的构件变形。施工中需使用扭矩扳手分初拧(50%设计值)和终拧(110%设计值),并采用塞尺检查接触面间隙(≤1mm)。
二、现场施工管理优化措施
(一)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1全过程质量控制
通过建立材料进场-工序验收-隐蔽工程记录-竣工验收的闭环管理流程,依托物联网传感器(如混凝土温湿度监测仪、钢筋锈蚀检测仪)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至云端管理平台。例如,对商品混凝土实施“一车一检”制度,要求坍落度偏差≤±20mm、含气量≤5.5%,不合格批次直接退场。针对关键分部工程(如防水层施工),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搭接缝完整性,缺陷识别率达90%以上。
2 PDCA循环管理
在计划阶段(Plan),依据GB/T 19001标准编制质量策划书,明确混凝土强度合格率≥98%、轴线偏差≤5mm等量化指标;执行阶段(Do)推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确保每道工序签字确认率达100%;检查阶段(Check)运用统计过程控制(SPC)分析质量波动,如通过X-R控制图识别模板安装尺寸的异常变异;处理阶段(Act)针对高频问题(如砌体灰缝不匀)发布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实现缺陷率从8%降至2%以内。
(二) 安全管理强化策略
1风险分级管控
采用LEC法(风险=可能性×暴露率×后果)对作业活动定量评级:(1)一级风险(L≥320):如塔吊安拆、深基坑开挖,需项目经理旁站监督;(2)二级风险(160≤L<320):如脚手架搭设,实施每日岗前安全交底;(3)三级风险(L<160):如材料搬运,通过视频监控抽查违规行为。针对动火作业等特殊工况,严格执行“一证三器”制度(动火证、灭火器、可燃气体检测仪、监护人员)。
2智能安全监控
部署基于YOLOv5算法的AI摄像头系统,可实时识别未系安全带(准确率≥95%)、闯入危险区域(电子围栏报警响应时间≤2s)等12类违规行为,并通过声光报警器联动提醒。系统每日生成风险热力图,指导安全员重点巡查高风险区域(如统计显示63%的坠落事故发生在楼层临边)。
3应急演练常态化
按GB/T 29639标准编制应急预案,每季度开展实战化演练。例如,模拟模板支架坍塌事故时,要求救援组在15分钟内完成生命探测仪定位、液压顶撑支护和伤员转运。演练后通过AHP层次分析法评估响应效率,将平均救援时间从28分钟压缩至19分钟。
结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施工技术的进步为现场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而科学有效的现场管理则是施工技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未来将继续关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唐仕钊.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研究[J]. 建材发展导向, 2023, 21 (08): 130-132.
[2]马玉英, 关学林.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 (22): 192-194.
[3]叶利庚.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 (28): 10-12.
[4]周和风.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研究[A] Proceedings of 2022 Shanghai Forum 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ETM2022)(VOL.3)[C]. 上海筱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上海筱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