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英语语法》教学探索
符春焕
普洱学院外国语学院 云南普洱 665000
一、引言
《英语语法》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系统语法体系,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加强对语法知识的使用意识,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通过语料引入,语法讨论,实践应用等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教学内容,形成对英语语法体系及规律的完整认识和掌握,并辅以课后各类语法练习,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挖掘语料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文化教育融入语言教学中,使语言的学习与品德的陶冶和谐统一。
二、《英语语法》“课程思政”融入方式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的主要教学环节。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第一,画龙点睛式。以画龙点睛的方式将教学中涉及到的课程思政知识点或技能点精准滴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二,时事热点结合式。课程思政融入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英语语法的语料内容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结合时事热点,将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问题相联系,增强课程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三,案例穿插式。精心选择跟课程内容相关的、生动鲜活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语法规则,还能学会如何在不同语境中恰当使用这些规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隐性渗透式。课程思政强调“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学中应注意寻求语法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的隐性结合。将课程思政理念隐含于课堂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开放性与批判性兼容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三、《英语语法》“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探索
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对英语语法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既要包括语法知识的传授,也要涵盖思政教育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确保思政教育元素与语法知识点有机结合,形成连贯、系统的课程体系。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项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语法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思政素养。
(一)案例探索一:被动语态
在讲授英语被动语态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为:掌握被动的基本用法和结构;通过环保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在其中的责任和角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中,选取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视频片段作为导入材料,比如关于森林砍伐、海洋污染等的报道。在展示这些材料后,引导学生注意其中出现的被动语态句子,如 :The trees are being cut downillegally.The ocean is polluted by plastic waste. 通过分析这些句子,讲解被动语态的构成和用法,并强调其在表达客观事实、强调受事者以及隐藏施事者等方面的特点。
思政教育设计:设计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撰写一篇关于当地环境问题的报道,要求他们尽量多地使用被动语态来描述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深入地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在其中的责任和角色。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
(二)案例探索二:过去完成时
过去完成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过去完成时的基本用法和结构;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传承与个人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
1. 课堂教学设计
在导入过程中,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用过去完成时引出关于“历史传承”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然后,正式介绍过去完成时的概念、用法和结构,通过例句讲解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By the time he graduated from college, he had already published two books.
思政教育内容设计:
第一,选取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或事件作为案例,如“居里夫人与放射性研究”。
第二,讲述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和她在放射性研究领域的贡献,特别强调她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三,使用过去完成时描述居里夫人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如: By the time she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1903, she had spent years conducting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on radioactivity.
第四,讨论与反思。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围绕“居里夫人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科学精神?”等话题展开。鼓励学生运用过去完成时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掌握了过去完成时的用法,还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传承和个人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接受了思政教育。
2. 课后实践与反思
(1)模拟访谈: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传承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历史访谈的活动。学生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并扮演记者与“历史人物”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学生需灵活运用各种时态,特别是过去完成时,来提问和回答,以展现他们对时态的掌握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2)同伴评价:在模拟访谈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学生需要就对方的时态运用、语言表达、历史理解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个人反思:鼓励学生撰写个人反思报告,回顾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和思政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个人反思报告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结语
总之,随着“大思政”格局的推进,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英语语法教学创新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践探索,需进一步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积极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探究一条可行有效的课程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 宋凯悦 . 浅谈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J]. 校园英语 ,2021(36).
[2] 教育部 .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R].教高 [2020]3 号 ,2020
[3] 赵湘丹 . 高校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探讨 [J]. 英语广场,2021(18):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