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绘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监测与管理
雷芝明
砚山县自然资源规划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云南砚山 663100
一、引言
土地整治项目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程测绘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通过精确获取土地的空间位置、地形地貌、地物分布等信息,为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质量控制以及后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准确、高效的工程测绘能够确保土地整治项目符合预期目标,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和长期效益的发挥。
二、工程测绘在土地整治项目前期规划中的作用
2.1 土地资源现状调查
工程测绘是土地整治项目前期土地资源现状调查的核心手段。借助遥感技术(RS),能够从宏观层面快速监测大面积土地,精准识别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掌握植被覆盖与土壤类型等信息,为后续规划奠定宏观数据基础。同时,地理信息系统(GIS)与 RS 紧密结合,将遥感影像、地形图等多源数据集成,构建综合信息数据库。通过 GIS 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深度挖掘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适宜性等信息 [1]。此外全球定位系统(GPS)联合无人机、车载雷达等地面调查手段,对特定区域精细勘查,获取土地利用、质量及地形地貌等细节信息,确保调查数据全面且准确。
2.2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
基于精准的土地资源现状数据,工程测绘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提供关键支撑。地形测绘获取的土地坡度、海拔等信息,是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如规划农村居民点时依地形选适宜区域保障居住安全便利。测绘数据还用于土地利用潜力评价,通过分析土地适宜性与生产能力等指标,明确项目重点方向。像某地区依据测绘数据发现闲置建设用地可开发为产业园区,推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在规划设计中,利用测绘数据构建数字地形模型(DTM)与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直观呈现土地现状与规划效果,助力设计人员优化方案。通过三维模拟与可视化展示,方便决策者权衡不同方案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科学决策。
三、工程测绘在土地整治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作用
3.1 施工质量控制
在土地整治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测绘技术用于实时监测施工质量。全站仪作为常用的测绘仪器,可对土地平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工程等施工环节进行精确测量。例如在土地平整施工中,通过全站仪测量控制点的高程和平面位置,与设计图纸进行对比,及时调整施工偏差,确保土地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农田水利设施中的灌溉渠道和排水管道施工,利用全站仪精确控制管道的坡度和走向,保证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GPS-RTK(载波相位差分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施工质量控制。它能够在施工现场快速、准确地获取测量点的三维坐标,实时监测施工进度和质量。如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利用 GPS-RTK 技术可对道路中心线、边线以及路基高程进行动态测量,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偏差并进行纠正,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2]。
3.2 施工进度监测
工程测绘还能够对土地整治项目的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监测。通过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测绘,获取施工区域的实际地形和地物变化信息,并与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可直观了解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例如,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定期对土地整治项目区域进行航拍,生成不同时期的数字正射影像图。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的影像图,能够清晰地看到土地平整、建筑物建设等工程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施工进度滞后的区域和环节。
结合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将测绘数据与项目的三维模型相结合,实现对施工进度的可视化管理。通过 BIM 模型,可直观展示项目各个部分的施工进度,分析施工过程中的资源分配是否合理,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确保项目按照预定计划顺利推进。
四、工程测绘在土地整治项目后期验收与管理中的作用
4.1 项目竣工验收测量
在土地整治项目完成施工后,需要进行竣工验收测量,以确保项目达到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工程测绘在竣工验收测量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各项工程进行全面测量,包括土地平整面积、耕地质量提升情况、农田水利设施的布局和尺寸、道路工程的长度和宽度等,获取准确的实测数据,并与项目规划设计文件进行比对。例如利用全站仪和GPS-RTK 对耕地的边界和高程进行精确测量,计算耕地的实际面积和平均坡度,检查是否符合新增耕地的质量标准。对于农田水利设施,测量灌溉渠道的过水能力、排水管道的管径和坡度等参数,验证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只有当实测数据与设计文件完全相符或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时,项目才能通过竣工验收,为项目的后续使用和管理提供保障。
4.2 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理与维护
工程测绘数据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管理与维护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土地整治项目数据库,将前期测绘数据、施工过程监测数据以及竣工验收测量数据进行整合存储,便于对项目进行长期跟踪管理。利用 GIS技术,可对土地整治项目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设施运行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测。例如定期利用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是否发生变化,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通过定期测绘监测其运行状况,如道路是否出现破损、灌溉渠道是否存在淤积等问题,以便及时进行维护和修缮,确保土地整治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案例分析
5.1 砚山县平远镇土地整治项目概况
砚山县平远镇土地整治项目是为解决当地耕地碎片化、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村道路通行不畅等问题而开展的大型土地整治工程,项目覆盖多个村(社区),整治总面积达数千公顷,旨在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5.2 工程测绘在项目各阶段的应用
前期规划时,测绘团队借助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完成大范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快速识别各类用地分布。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结合地面GPS 控制点,获取厘米级精度三维地形数据,构建高精度DTM 与DOM。经GIS 分析,明确部分区域耕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以及水利设施低效等问题,据此制定土地平整、设施重建与道路改扩建方案。
施工过程中,全站仪和 GPS-RTK 实时监测土地平整工程,将耕地平整度误差控制在 ±5 厘米内;精准把控水利设施的坡度与高程,保障水流顺畅。无人机定期航拍施工现场,对比施工进度计划,及时发现并解决滞后问题,如某段农田道路施工中,通过航拍发现路基填筑缓慢,经调整资源投入后恢复正常进度。
竣工阶段,利用全站仪、GPS-RTK 对项目全面测量,检测耕地、水利设施、道路等各项指标,确保项目符合设计标准并顺利验收[3]。
5.3 项目成果与效益
通过工程测绘技术的有效应用,砚山县平远镇土地整治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新增水田数万亩,耕地质量普遍提高 1-2 个等级,农田灌溉保证率提高到 90% 以上,农业生产道路通行条件大幅改善。项目实施后,当地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同时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六、结论
工程测绘贯穿于土地整治项目的全过程,从前期规划到施工过程监测,再到后期验收与管理,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工程测绘确保了土地整治项目的科学规划、高质量施工以及长期稳定运行。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无人机测绘、三维激光扫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工程测绘将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因此,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应高度重视工程测绘工作,不断提升测绘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推动土地整治项目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文 莉 . 建 筑 工 程 规 划 竣 工 测 量 测 绘 研 究 [J]. 科 学 技 术 创新 ,2025,(13):193-196.
[2]陈启平 . 土地整治工程复核测绘技术设计研究 [J]. 上海国土资源 ,2023,44(02):85-89+125.
[3]庞毅 . 土地整治工作中测绘技术的运用探析 [J]. 产业创新研究 ,2020,(0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