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钟苗
湘阴县城东学校 410500
引言:随着时代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育重要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需紧跟潮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这不仅符合教育发展趋势,也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深入探析其教学改革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革新
1.1 明确核心素养融入目标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明确核心素养的融入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素养涵盖多个方面,如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要将这些素养融入教学目标,首先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例如,在培养信息意识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信息的存在,而要引导他们学会主动识别有价值的信息,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1.2 细化教学目标层次
细化教学目标层次有助于更精准地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从宏观到微观,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在计算思维的培养上,宏观层次可以设定为让学生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这是整体的导向性目标。然后在中观层次,将其分解为能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简单的信息技术问题,如利用算法设计解决排序问题等。微观层次则进一步明确到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像在设计算法时如何进行逻辑分析、如何进行条件判断等。通过这样层层细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着重在微观层次进行强化训练,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如将计算思维应用于复杂的项目开发等,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整合策略
2.1 结合核心素养筛选内容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核心素养筛选内容是构建优质课程的关键。核心素养为内容筛选提供了明确的导向。以信息社会责任为例,在筛选课程内容时,要纳入与信息安全、信息道德相关的内容。如网络信息的合法使用、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等。因为在信息时代,学生需要明白在获取和传播信息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信息意识的培养,则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对信息敏感度的内容,像如何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资源、如何评估信息的可靠性等。同时,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也决定了内容的选择方向。
2.2 跨学科内容融合设计
跨学科内容融合设计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不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例如,与数学学科的融合,在编程教学中,算法设计往往涉及到数学的逻辑运算、函数关系等知识。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编程中的算法原理,同时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理解。与艺术学科的融合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多媒体创作中,学生可以运用艺术的审美和创意来设计作品的界面、色彩搭配等,使作品不仅具有技术含量,更富有艺术美感。
2.3 优化内容呈现方式
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传统的内容呈现方式往往以教材为中心,较为单一和枯燥。现在,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例如,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抽象的信息技术概念。像在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时,动画演示数据的传输过程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还可以采用项目式的呈现方式,将课程内容整合到一个完整的项目中,如设计一个校园网站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涵盖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编程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能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创新
3.1 引入项目式教学法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创新举措。项目式教学法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例如,开展一个“智能校园环境监测系统”项目,学生需要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硬件选型、软件编程到系统测试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运用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利用编程技能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项目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实际的、有意义的项目,而不是抽象的知识点。同时,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方法,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并且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克服困难,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3.2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的必然要求。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交互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如钉钉、腾讯课堂等,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这些平台不仅可以进行直播授课,还能提供课程资源的共享、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运用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 Prezi 制作具有创意的演示文稿,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信息技术概念和操作流程。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可以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比如在计算机组装教学中,通过VR 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计算机组装场景中,直观地了解各个部件的位置和组装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3.3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元评价体系则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是知识技能的评价,这包括对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软件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考核,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考试,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测试、作品创作等方式进行。其次是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等。再者是能力发展的评价,评估学生在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例如,在项目式教学中,观察学生在项目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思路和创新点。此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通过革新教学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及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持续探索与实践改革路径,将助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推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 . 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路径探析 [J]. 成才 ,2024,(10):110-111.
[2] 杨简铭. 以任务为导向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及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