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幼儿园新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培养之探究
卢晓清
福建省平潭双玉幼儿园 350400
引言
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县域学前阶段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诞生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中,针对教师游戏化教学方面提出了要熟练运用游戏化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要求。实际上,针对县域新教师而言,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县域新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存在显著短板,这一状况显著阻碍了县域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资源分配不均、培训体系断层以及评估机制缺失等现实问题,使得新入职教师在实施游戏化教学策略时遭遇重重困难。因此,为帮助这些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的新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出一套适合于县域实际情况的新入职教师游戏化教学策略培养方案,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儿童发展视域下幼儿园新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概览
在儿童发展视域下,幼儿园新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需以系统化理论框架为支撑,形成“理论内核—实践策略—发展效能”的逻辑链条。作为核心基石的儿童中心理论,要求教师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和语言喜好,设计自主性的游戏场景( 如“自然探索日”、“角色扮演剧场”等 ),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以游戏为基础活动”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让幼儿在自由选择中达到认知,情感,社交能力的协调发展。游戏学习理论进一步为策略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借鉴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分级游戏任务(例如,从平面到立体的积木搭建,或从模仿到创新的角色扮演),以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实现“同化—顺应”的认知发展。通过同伴互动来促进“支架式学习”,从而同时实现品格与能力的双重培养。构建理论则指向情境化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师要整合生活化的素材(例如社区地图、自然材料),构建“超市购物”、“植物观察”等主题游戏,使幼儿主动构建真实情境中的知识体系,与“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相呼应,“探索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主题游戏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多元智能理论可实现差异化教学,在教师基于加德纳智能分类的基础上创设音乐律动游戏、体能闯关游戏等,激活个体的语言、逻辑、空间等方面的多元智能,避免“标准化”教学忽视学生差异的情况发生。其理论是从“自主设计—情境驱动—智能激活”实践路径出发,最后归于服务与培养幼儿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并达到从理论到效能的完整闭环的效果。
二、幼儿园新教师在儿童发展视域下游戏化教学能力的系统性培养方案
现阶段,大多数县幼儿园新入职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较弱,据调查显示,县新教师职前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相关课程呈现“程式化设计”,院校课程内容以理论讲解为主,在游戏设计方面缺乏实操训练;全县幼儿园普遍存在教研资源缺乏的问题,教师每学期的教研经费很少,给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理论奠基—观摩借鉴—实操训练—反思提升”的培养路径,能够更好地促进新教师在专业技能、游戏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师幼互动质量等方面的专业成长,从而破解县域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瓶颈,实现整个教学培养过程更加完善、闭环,构建起四个阶段、多层次的培养方案。
(一)理论奠基阶段:构建跨学科知识
1. 专家讲座与问题导向学习
邀请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授课讲学“游戏化教学的认知科学基础”,就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探讨游戏对于幼儿前运算思维到具体运算思维转变的意义,并以“积木搭建中的数学启蒙”为例说明游戏中内嵌的游戏要素可以怎样隐含地达成诸如空间认知、分类排序这样的教学目标,举办完之后是“问题诊断”时段,让刚入职的新老师把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教学困难,比如“如何平衡游戏的趣味性和知识点”等问题来提出,然后由专家团一起为她们做出对应解决方法并解答他们的疑惑。
2. 专业书籍研读与案例拆解
结合《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探究”领域目标,组织新教师研读《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等专著开展“案例拆解工作坊”。例如,针对“植物生长观察”主题,新教师需分析书中案例的游戏化设计路径(如“种子成长日记”记录表、“植物医院”角色扮演区),并重构为适合县域幼儿园的教学方案。
3. 线上资源库与认知支架搭建
建立“游戏化教学资源云平台”,整合《幼儿发展心理学》等电子书、教育视频课件,并增加“认知支架”模块 ( 如“目标—规则—材料”三维游戏化教学设计模板、《幼儿游戏参与度观察表》等 ),针对教师自身选择的学习路径,系统地记录新教师的发展轨迹,智能输出相应的新教师能力诊断报告。
(二)观摩借鉴阶段:破除程式化设
1. 资深教师示范与逆向设计解析
开展“游戏化教学逆向设计”观摩课,由一名资深教师围绕《指南》中“艺术表现”目标开展“我们的幼儿园”的建构主题,通过示范游戏化教学中如何从“材料选择—结构搭建—作品展示”三个环节逆向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同时让新教师们学会运用“观察—记录—重构”的步骤把示范的案例转化为县内幼儿园的可操作性方案。
2. 跨园际示范与区域资源整合
创建县域幼儿园联盟,并让城区示范园的老师“送教下乡”,如示范园王老师带来的“我的社区”游戏化课程,以县域内常见的农田或者集市为依据设计出任务卡,让孩子们置身其中真实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和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而县域新教师也能通过“场景迁移”的方式,把以往看到的城市里的案例变成适合这个县城发展的资源。
3. 视频案例库与多维度分析
建立“游戏化教学视频案例库”,把《惊愕交响曲》《老巫婆的汤》等优质课视频收录入库;并且配套有“教学策略分析工具包”,新教师可以从游戏目标的适配度、材料投放的合理性、师幼互动的有效性等方面出发,用《游戏化教学评价矩阵》,对案例的“问题情境创设”“冲突解决引导”等环节,做对应的分数值评价,输出一份分析报告。
(三)实践训练阶段:突破“纸上谈兵”困境
1. 工作坊式课程设计与迭代优化
开展“游戏化教学设计马拉松”工作坊,新教师以“小小科学家”为主题,由导师带领完成从“课程目标—游戏规则—评价标准”全流程的设计,例如新教师在设计“火山喷发”实验游戏时,将材料投放顺序进行调整,先是投放小苏打、醋,再投放食用色素,启发儿童自主探究出其中的化学原理。新教师在工作坊结束后分别在县内两所幼儿园进行了试教并以此作为试行稿的改进方向,其中包括中心园和其他县域薄弱园。
2. 微型课堂与即时反馈机制
开展“10 分钟微型课堂”的实践方式,在班级里开辟“游戏化教学实验区”,进行“小小花店”等活动,并安排一位教师担当班级新教师,在其班级的某个角落开展工作。安排资深教师用“三镜头观察法”(全景记录、特写镜头、俯拍)给予即时反馈,如:“某位老师花店的角色分配出现错误问题,我们可以考虑采取任务卡轮换制进行调整,保证所有的小朋友都能轮流当店长。”
3. 师徒结对与精准化指导
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位新入职的老师都有一位“理论导师”( 专家) 和一位“实践导师”( 资深教师 ), 其中“谁能被装进瓶子里”游戏化课程,理论导师可从幼儿科学认知发展阶段、思维逻辑能力、问题解决策略以及探索兴趣与专注度等角度分析孩子水平;实践导师结合活动考虑教学方法有效性、材料投放合理性、师幼互动质量等。之后师徒共同备课,采用同课异构方式打磨优化教学方案。
(四)反思提升阶段:构建持续改进机制(1)结构化反思会与行动研究
举办了“游戏化教学反思沙龙”,并让新老师上交《教学问题诊断报告》,对于“小小消防员”这一节课出现的问题 ( 幼儿参与度低 ),采用“五问法”:什么发生了?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做?结果怎样?怎样来证明来解决。基于“游戏化教学反思沙龙”的反思会后,形成《行动研究计划表》,例如某位老师提出的:通过“增加灭火器模拟操作环节”这一方法,将这一问题进行改善,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落实。
(2)教学档案与成长轨迹追踪
搭建“游戏化教学数字档案馆”,把新教师从建课到上完一节、直至反思全过程数据都记录下来,比如有“我们的幼儿园”这门课的课程档案:包括教学计划、幼儿作品照片、师幼对话录音、家长问卷反馈等,利用软件对以上信息做分析并确定其内容可以映射新教师的游戏规则设计能力由原来3.2 提高到了现在的4.5 分等等,以此作为对不同阶段的新教师做个性化培训的依据。
通过“理论—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路径破解县域新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短板。今后还要从制度上予以长期有效的保障,比如建立“游戏化教学专项基金”,开发出县区本土特色的游戏化教学资源包,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新教师—骨干教师—专家”三级培养共同体,把培养成果固化为长效机制。
三、效果评估与实施保障
(一)量化评估与精细化实
在开展县域幼儿园新教师儿童发展视域下游戏化教学能力培养项目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并且根据开展的情况做出及时调整,需要做到整个过程的精细量化,所以需要制作一份量化评估表,这份表中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效果、幼儿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四个维度的评估内容,并且采用四级评分制度,在每个维度下面均有具体的评估指标及等级要求。
对游戏的教学设计方面主要考量游戏化教学的教育目标是否切合幼儿的发展需要。从教育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适当性、教学环节的明确性、教学准备的适当性等多个维度对游戏教学的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对游戏教学在开展过程中要采取策略的组织方式,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及时对活动进行观察和调整,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游戏化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评价主要是结合幼儿有效参与游戏化教学活动的时间长度和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情绪反应、学习成果等信息,综合评价。
根据量表来教孩子们学习,可以做到符合教学的要求并且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也要鼓励新老师在做游戏的时候创新并尝试,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有效的做法,分步骤把质量做上去。
(二)实施保障机制的全方位完善与落实
为使新入园老师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并提高游戏化教学能力,县域幼儿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组建以有经验教师、管理人员为主体的新教师培养工作小组,每月开展 1 次工作小组会,总结新教师培训情况,发现并提出问题,及时作出培训策略方面的调整;针对新教师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召开专题性工作小组会,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解决难题,并制订对应的培训方案。
为新教师提供充足的教玩具、游戏化教学典型案例、教学视频、专业书籍及在线学习平台等各类优质资源,让新教师充分利用好资源,并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支持新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把教育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促进县域学前教育的发展。
通过提供技术支持的方式,在新教师入职后为他们提供技术人员的帮助,尤其是邀请本校具有丰富经验的教育技术专家给新教师们进行面对面指导,并且还可以通过线上培训、开设线上指导和技术支持群等方式让新教师在使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该平台得到及时的帮助。鼓励新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比如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平台和智能教学助手等。
激励新教师的方式主要有多种,比如说为他们设置优秀教学奖、教学反思奖、教学成果展等,以此来鼓励新教师积极学习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大胆地尝试和创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为新教师提供职称晋升、继续学习的机会,以调动其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总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期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政策要求,在儿童发展视域下培养新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通过理论学习、观摩学习、实践、反思提升等过程,落实新教师在游戏化教学中突破难点的目标。提高自己游戏化教学的设计、组织、执行能力,以及反思和评估能力。该项目是针对新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指导方式。并为发展县域学前教育增添了新的动力与生机。今后,还会继续不断去完善和改善这一方面的有关问题,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来进行试验和使用。并时刻关注国内外相关幼教领域的相关动态和发展动态,及时吸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使全县幼教事业发展得到更好的促进。
参考文献
[1] 华爱华. 幼儿游戏理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 洪秀敏. 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21(2):45-58.
[3] 黄亚楠 . 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困境与对策 [J]. 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1):76-8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2022-03-01)[2024-07-20].
[5] 李季湄,冯晓霞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