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阈下东北大鼓艺术活化传承发展研究
朴力 杨成栋 王雅婷 范禹彤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文旅融合视阈下东北大鼓艺术的活化传承与发展,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寻求东北大鼓艺术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为东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文化传承;旅游项目;文旅融合
一、序言
在当今社会,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理念。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旅游活动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价值,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赋能来提升旅游的内涵。东北大鼓作为我国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东北大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地活化传承东北大鼓艺术,使其在当代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东北大鼓传承现状
(一)东北大鼓的发展历史与艺术特色
东北大鼓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独特的艺术特色。其起源可追溯至清朝年间,距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关于其发展背景,学界观点不一。一种观点认为,东北大鼓可能起源于清代的“子弟书”,这是一种流行于北方的曲艺形式,传入东北地区后逐渐演变而成。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东北大鼓起源于东北农村,部分农民在农闲时从艺,以走街串巷的形式表演,促进了其传播和发展。东北大鼓的音乐结构以唱腔和伴奏两部分组成,属于板腔体,唱词常采用七字句的上下句式。由于板式的不同,其唱腔种类繁多,如“四平调”、“半京韵”等。表演风格多变,因说书艺人的表现力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表演派系。其传统曲目十分丰富,取材广泛,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辽宁东北大鼓的奉调、南城调、西城调等。东北大鼓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其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时代变迁,也反映了东北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东北大鼓的传承困境
1.不断流失的生命力
东北大鼓作为一项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不断流失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传承人和受众的老龄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大鼓的传承人逐渐老去,新一代年轻人对其的传承意愿不足,导致传承人群体日渐减少。同时,受众群体也呈现老龄化趋势,年轻人对东北大鼓的兴趣不高,难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一系列需求和政策的出台,东北大鼓曾出现一定程度的复兴。然而到了21世纪,受众年龄普遍老龄化,这一复兴之势已经逐渐消退。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不高,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时尚化的娱乐方式,对东北大鼓的传承兴趣不高,导致了传承人和受众群体的不断流失。
2.传承方法的局限
传统东北大鼓的传承主要依靠老一辈传统艺人口口相传,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然而这种传承方法存在学习进度缓慢、不稳定的问题,不利于保存和传播东北大鼓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导致了传承进度的缓慢。由于东北大鼓的技艺繁复,需要长期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传统的口传方式受制于传承人的个人能力和意愿,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充分的指导和教导,传承过程漫长且不确定性较大;另一方面,师徒口传方式存在着传承不均衡的问题。由于东北大鼓传承人的数量有限,而且多数为老年人,传统的口传方式使得传承过程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承人的健康状况、个人意愿等因素都会对传承进程产生影响,容易造成传承的中断和不稳定性。
3.传播模式的单一
传承人和受众的老龄化导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偏向于传统的渠道,这在当今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下已显得不够灵活和适应。传统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舞台演出、电视广播等,这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于娱乐形式和文化审美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型媒体获取信息和娱乐。然而,东北大鼓的传统传播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和兴趣,导致年轻受众的流失。此外,舞台演出通常需要一定的场地和时间安排,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受制于播出频率和时段,无法实现随时随地的传播。这使得东北大鼓的传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影响了其在更广泛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
三、东北大鼓与旅游融合的开发路径
(一)举办东北大鼓主题节事
主题节事是一种有效吸引游客前来的方式方法,基于东北大鼓的地方特色设计节事内容,既可以吸引游客,也能够通过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实现文化旅游的双赢。东北大鼓主题节事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进行设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东北大鼓独有魅力的活动。比如在东北地区著名景点或历史街区举办东北大鼓表演,邀请当地知名的大鼓艺人进行演出,吸引游客观赏。同时,可安排传统民俗游戏、手工艺品展示、特色美食体验等活动,丰富节事内容,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在节事期间,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如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参与。通过精彩的视频、图片等内容,将东北大鼓的魅力展示给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体验。
(二)设计东北大鼓相关文创
设计东北大鼓曲目中的卡通形象等文创产品,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还能够拓展东北大鼓的影响力,增加其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通过设计富有创意和特色的卡通形象,将东北大鼓的传统艺术与当代时尚相结合,使其更具有现代感和吸引力,更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和关注。东北大鼓相关文创产品可以成为旅游纪念品和礼品的独特选择,设计以东北大鼓为主题的T恤、手办模型、文具用品等周边产品,可以成为游客前来旅游时的购物选择,增加旅游的消费体验,为旅游景区的经济收益提供新的增长点。
(三)东北大鼓与旅游配套融合
东北大鼓与旅游配套融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在旅游景区内设置东北大鼓表演区域,或者将东北大鼓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中,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一方面,可以在旅游景区内设置东北大鼓表演区域或舞台。通过每天定时举行的东北大鼓表演,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增加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活力。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让游客欣赏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彩表演,也可以为当地艺人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将东北大鼓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中。例如,设计专门的东北大鼓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到鼓乐演奏、舞蹈表演等环节中,感受东北大鼓的魅力。同时,可以开设东北大鼓文化学习班或工作坊,让游客学习到更多有关东北大鼓的知识和技艺,增强他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此外也可以开发与东北大鼓相关的特色商品和美食,作为旅游景区的配套产品。这样的产品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购物选择,还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东北大鼓与旅游融合的开发路径,以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通过举办东北大鼓主题节事、设计东北大鼓相关文创、实现东北大鼓与旅游配套融合三个举措将有效推动东北大鼓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的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综上所述,本研究为东北大鼓与旅游融合提供了可行的开发路径,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局面提供了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宇.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旅融合动能研究 [J]. 中国商论, 2024, (06): 79-83.
[2]曹双喜,孟涛,陈浩. 新媒体背景下安化黑茶的非遗传承与文化传播 [J/OL]. 茶叶通讯, 1-6[2024-04-0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106.S.20240326.1515.022.html.
[3]夏涛. 新型视听的生态演进与价值焕新——以媒介景观中的“非遗”为例 [J]. 视听界, 2024, (02): 50-53.
作者信息:
1、朴力,(1980.5.2)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古筝。
2.杨成栋,(1984.01.15)男,汉族,黑龙江绥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3.王雅婷,(2004.06.29)女,汉族,江苏省宿迁市人,绥化学院音乐学院大学生,音乐表演古筝专业
4. 范禹彤,(2004.2.29)女, 汉族,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人,绥化学院音乐学院大学生,音乐学师范专业
课题: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文旅融合视阈下东北大鼓艺术活化传承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2023D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