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构成设计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鲁庆哲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262500
一、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改革的理论意义
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深入实施,将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方位、全流程,已成为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构成设计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涵盖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主要模块,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形式创造能力的主要载体。然而,传统教学往往侧重训练形式法则,培养视觉美感,但是存在着思想内涵引领缺乏、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社会关联效应薄弱等问题。本文立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探索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构成设计课程的内容重构与教学创新路径,力求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能够使得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德艺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改革的基础建构
(一)传统文化赋能:在设计语言中厚植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了丰富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与造物智慧,它有极其丰富的素材,为构成设计的作品呈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基础,也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难得的精神载体。通过系统化地教学重构,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具有时代价值的教学载体,实现技艺传承与价值塑造的双向赋能。在视觉符号维度,课程聚焦对传统纹样的现代转译方法论。通过平面构成中点线面构成法则,对秦汉时期云雷纹进行解构重组,使学生在掌握形式美规律的同时,深刻理解“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内涵。将京剧脸谱中"红忠黑正"的色彩象征,融入色彩三要素模块教学,着重揭示传统色彩符号的文化象征意义,逐步构建色彩认知与价值判断进行互动的桥梁。在造物智慧层面,课程架设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路径。在立体构成模块,依托对榫卯结构的解析,引导学生体悟巧夺天工的中国古代匠人精神,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家具改造设计实践。使学生既掌握立体构成的空间建造逻辑,又深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形成对民族技艺的传承自觉。
(二)社会需求导向:在设计实践中培育责任意识
青年时期是培养责任意识的关键期,此时的课程思政更应该融入一些直面社会需求的关键话题,其中乡村振兴发展、伦理道德文化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艺术设计的实践目标。1 脱离了社会需求的实训课程像是一座空中楼阁,因而必须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推动学生的设计实践,与社会需求密切协同,将这样的育人模式,渗透设计创作的全流程。在设计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中,应该使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活化,以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为例,通过地域符号形式重构等教学手法,将非遗技艺、民俗符号转译为现代设计语言。这种设计实践服务民生的实践导向,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
三、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典解析中渗透价值引领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选同时具有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经典设计案例,也要注重作品的艺术美形式分析、文化价值阐释等问题。例如在讲解空间构成的对称与均衡构成法则这一章节,可以对比分析故宫的中轴对称布局与苏州园林的自由式均衡结构的异同点。故宫的制式体现了传统礼制文化中圆满吉祥的美好寓意,而苏州园林架构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则反映出古代文人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通过不同文化特色的建筑美学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设计背后的文化基因,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价值观。
(二)项目教学法:在真实任务中实现知行合一
推行“课程项目化、项目思政化”改革,将思政目标融入项目设计要求。构成设计虽是设计形式的抽象提炼,但是其基础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构成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也应该返还到具体的涉及项目实践中去。例如某学生团队在设计长征主题海报时,深入考察当地红色历史遗迹,在设计作品中运用构成设计原理提炼“脚印”这一主体视觉符号,并以重复构成形式表现长征的艰辛历程,用渐变红色传递革命精神的传承,使专业训练与红色基因教育有机结合。
(三)多元评价体系:在过程考核中强化素养培育
从作品呈现、过程记录和总结反思三个方面,重点考察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表现和精神价值展现,构建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将价值塑造融入评价标准:在作品呈现方面,要求书写设计思路,并设置文化内涵、社会价值等评分项,如评估设计作品是否体现传统文化元素、是否回应现实社会问题、是否具备应用价值等。在过程记录方面,记录学生在项目调研中对文化探究的主动性,以及在团队合作中自身的责任意识等,观察学生是否主动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并有机融入作品中去,是否在团队合作里边积极协调分工、贡献创意等。在总结反思方面,要求学生书写设计记录,反思专业实践中有什么样的价值收获,以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
四、结论与展望
构成设计以融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本质上是通过专业培养与思政育人的同频共振,以实现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向提升。本文通过传统文化与社会需求的双轮驱动,构建了多维度改革路径,使构成实际课程从单纯的技能技法训练升华为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的重要载体。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艺术形式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模式,开发跨学科、跨地域的协同育人项目,让构成设计课程在培养有温度、有担当的设计师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简介:鲁庆哲,1991 年 4 月,男,汉族,山东省淄博市,助教,硕士研究生,美术学、设计学。
1 何明,刘知明,徐艺:《“美育 +, 思政 + 创新”融合视域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路径探究》,《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 12 月版,第 39 至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