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退役军人档案管理服务效能提升与安全风险防控协同策略探讨

作者

宋芝萱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烈士陵园管理中心

1. 引言

退役军人档案管理是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基础环节,涵盖个人身份认定、优抚待遇发放等重要事务。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档案管理在服务便捷性和数据安全性方面遭遇新的难题。怎样在提升服务效能的同时有效防范安全风险,成为当下研究的核心要点。本文旨在剖析退役军人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索协同优化的可行策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2. 退役军人档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2.1 管理现状

退役军人档案管理正经历信息化转型,数字化进程加速推进,通过扫描、录入等技术实现纸质档案电子化,提升了存储便捷性与空间利用率。但区域发展失衡问题显著:经济发达地区依托资金与技术优势,基本实现数字化全覆盖;欠发达地区受限于资金短缺和技术人才不足,仍依赖传统纸质管理,导致区域间管理水平差距扩大。服务模式逐步从线下转向线上,各地搭建档案管理信息平台,支持退役军人在线申请查询、调阅服务,减少办事成本。但线上流程仍存效率瓶颈,如审核环节人工处理耗时、跨系统数据对接不畅,导致信息共享滞后,影响服务连贯性。

2.2 主要问题

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是当前退役军人档案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部门之间的档案管理系统相互独立,形成信息孤岛,跨部门协作困难。例如退役军人在办理优抚待遇时,需要提供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而民政、人社等部门之间数据无法实时共享,退役军人需在多个部门之间往返奔波,提交重复材料,不仅增加了办事成本,也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安全防护体系薄弱,存在信息泄露、篡改等风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如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部分档案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对电子档案的存储、传输和使用缺乏严格的监管,导致档案信息容易被非法获取和篡改,严重损害了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

3. 服务效能提升的关键路径

3.1 数字化赋能

推动档案全流程电子化是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和利用的全流程电子化:收集环节利用智能设备快速扫描纸质档案,提高录入效率与准确性;整理环节通过系统自动分类、排序和编目,减少人工操作繁琐与误差;存储环节采用云存储技术集中管理数据,提升安全性与可访问性;检索调阅环节优化算法,提供多维度检索方式,快速定位档案信息。此外,数字化档案支持远程访问与共享,打破时空限制,为退役军人提供便捷服务。

3.2 标准化建设

统一档案分类、编码和存储规范是标准化关键。当前档案分类与编码缺乏全国统一标准,导致管理混乱、信息共享困难。需制定统一标准:明确档案类别、属性和内容界定,规范分类与编码规则(如“年份 + 地区代码 + 流水号”);统一电子档案格式、存储介质和保存期限,确保数据完整性与可用性。标准化可减少管理冗余,提升规范性与科学性,为信息化管理和跨部门共享奠定基础。

3.3 服务模式创新

引入“一网通办”模式是提升办事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部门资源与流程,建立统一在线平台,实现档案查询、调阅、证明开具等业务一站式办理。退役军人只需一次申请,即可完成多项业务,无需跨部门奔波。平台提供实时进度查询与反馈功能,增强透明度与满意度,同时收集意见优化服务流程。服务模式创新提高办事效率,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增强退役军人获得感与幸福感。

4. 安全风险防控的协同策略

4.1 技术防护

应用区块链、加密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是保障档案数据真实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通过将档案数据记录在区块链上,可以确保档案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数据被篡改和伪造。加密技术可以对档案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人员才能访问和解读数据,有效防止信息泄露。同时还可以采用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备,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防护,及时发现和阻止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安全威胁,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通过技术防护手段的应用,可以构建起坚实的安全防护屏障,确保退役军人档案信息的安全可靠。

4.2 制度保障

完善档案管理法规,明确责任主体与权限边界是加强安全风险防控的制度基础。目前我国退役军人档案管理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档案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划分和权限界定不够清晰,导致在出现安全问题时,难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因此需要加快制定和完善退役军人档案管理法规,明确档案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退役军人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同时建立健全档案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档案管理规定、造成档案信息泄露或篡改等安全事故的人员,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依法依规进行。

4.3 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动态监测系统,防范潜在安全威胁是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档案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流量、操作日志、安全事件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和异常情况。当监测到安全风险时,系统可以自动发出预警信号,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关闭漏洞、加强访问控制等,将安全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定期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排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断完善安全防护体系。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档案管理机构对安全风险的感知能力和响应速度,实现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保障退役军人档案的安全稳定运行。

5. 结论与展望

退役军人档案管理需实现服务效能提升与安全风险防控的协同优化,二者相辅相成——数字化赋能、标准化建设及服务模式创新是提升效能的关键路径,可通过全流程电子化、统一管理规范和“一网通办”模式实现便捷高效服务;技术防护、制度保障与风险预警机制则是安全防控的核心策略,借助区块链加密技术、完善法规及动态监测系统筑牢安全防线。两者协同对保障退役军人权益、提升管理效率及推动退役军人事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智慧档案管理将成为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档案自动分类编目、数据深度分析及实体智能化管理,同时需进一步强化标准化与跨部门共享,构建更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为退役军人提供更优质、安全、智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孔祥鑫 . 信息时代退役军人档案资源整合与保管模式创新 [J]. 兰台内外 ,2025,(09):60-62.

[2] 杜润生 . 大数据环境下退役军人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 [J]. 黑龙江档案 ,2025,(01):174-176.

[3] 石乐才 . 退役军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J]. 办公室业务 ,2024,(2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