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张晓梅
河南省灵宝市中等专业学校 472500
一、引言
“立德树人” 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更是职业教育培养新时代技能人才的核心要求。中职语文作为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课程,承载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然而,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 “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 的现象,德育与教学活动相互割裂,难以满足学生道德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旨在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落实教育根本任务,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语文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一)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中职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实用文体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论语》中的处世之道、《背影》中的亲情伦理等,通过教学渗透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契合中职学生成长需求
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部分学生存在职业认同感低、自律意识薄弱等问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例如,通过学习《劝学》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敬业与乐业》培养其职业精神。
(三)提升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关键路径
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可使语言学习与价值教育相互促进。例如,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如工匠精神、诚信经营),既能提升其思辨能力,又能深化道德认知,实现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的教育目标。
三、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定位不清晰
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认识不足,教学中仅将德育作为附加任务。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侧重分析写景手法,忽视对作者 “苦闷与追求”精神内涵的挖掘,错失德育渗透契机。
(二)教学内容与德育脱节
语文教学内容多局限于字词解析、文本结构分析,未充分关联学生的专业需求与生活实际。如在电子商务专业班级中,未将 “网络诚信”“客户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融入写作教学,导致德育缺乏针对性。
(三)德育渗透方法单一
教学中多采用 “说教式”“标签化” 方式,如在课堂结尾简单总结 “我们要学习主人公的优秀品质”,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未结合中职学生特点设计体验式、探究式活动,德育效果不佳。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缺乏对德育渗透效果的科学评价,多以考试成绩衡量教学成果,忽视对学生道德认知、行为表现的过程性评估。例如,未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团队精神、在实践活动中的社会责任感纳入评价范围。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语文德育渗透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德育目标,实现教学与育人统一
1. 构建分层德育目标体系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与中职学生特点,制定分层德育目标。例如,基础目标为培养文明习惯、社会公德;进阶目标为结合专业需求培育职业精神(如护理专业的 “人文关怀”、机械专业的 “工匠精神”);终极目标为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将德育目标融入教学设计
在教案中明确标注德育要点,如在《师说》教学中,将 “尊师重道”“终身学习” 作为德育目标,通过问题设计(如 “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步。
(二)整合课程资源,挖掘德育渗透点
1. 深度开发教材德育资源
对语文教材进行分类梳理,提炼不同文本的德育价值。如古代文学单元可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如《论语》中的仁爱思想),现代文学单元可结合时代精神(如抗疫文学中的责任担当)。
2. 融入专业特色德育内容
开发 “语文 + 专业” 校本资源,如在旅游专业中,通过导游词写作教学渗透 “文明旅游”“文化传承” 理念;在汽修专业中,结合《庖丁解牛》讲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 引入生活化德育素材
结合社会热点、学生生活实际补充教学资源。例如,以 “直播带货中的诚信问题” 为案例开展议论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表达观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德育渗透实效
1. 情境体验式教学
创设真实或虚拟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德育内涵。如在戏剧单元教学中,组织学生排演《雷雨》,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物的矛盾与挣扎,培养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
2. 项目式学习
设计主题项目任务,将德育融入实践活动。例如,开展 “家乡非遗文化宣传”项目,学生需完成采访、撰写文案、制作短视频等任务,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文化传承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3. 辩论与讨论法
引入社会热点议题组织学生辩论,如以 “短视频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为辩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强化德育反馈机制
1. 多元化评价主体
建立 “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 企业评价” 的多维评价机制。例如,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职业态度、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反馈德育渗透效果。
2. 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结合
设计德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发言质量、活动参与度、道德行为改进等,结合期末总结性评价形成完整的德育评价报告。
3. 量化与质性评价结合
采用积分制量化学生的德育行为(如志愿服务时长、文明行为表现),同时通过评语、成长记录等质性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轨迹。
五、结论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中职语文德育渗透,需从目标设计、资源整合、方法创新、评价改革等方面系统推进。通过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既能提升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又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的协同发展。未来,中职语文教师应进一步深化对立德树人内涵的理解,持续探索创新,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