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学趣味实验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高银留

祈福英语实验学校  广东广州  511496

初中化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阶段,而化学趣味实验作为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文旨在探讨化学趣味实验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对学生学习兴趣、概念理解、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初中课堂教学中使用化学趣味实验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采用趣味实验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而趣味实验则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和神奇,从而点燃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理论知识是基石,它为我们提供了对物质性质、变化规律等方面的深刻理解。然而,单纯的理论学习往往显得抽象和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化学趣味实验则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和实践,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乐趣。通过趣味实验,学生们能够亲自观察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引入化学趣味实验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这种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通过动手参与实验,学生们能够直观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奇妙与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积极思考,这些环节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化学趣味实验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趣味实验作为新课的导入环节,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燃烧与灭火”这一章节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核心概念,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个“魔术火柴”实验作为课程的精彩开场。

实验前,教师准备几根普通的火柴和一种特制的浸渍液(通常是由白磷、二硫化碳和酒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在课堂上,教师先向学生们展示这些看似普通的火柴,并预告它们即将展现出“魔术般”的变化。

随后,教师将火柴头浸入特制浸渍液中,稍作晾干。接着,用一根点燃的火柴轻轻触碰处理过的火柴头,奇迹发生了——火柴头瞬间燃烧起来,甚至可能引发一连串的燃烧反应,仿佛被赋予了“魔法”。

这一实验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巧妙地引出了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气)以及足够的高温。通过解释浸渍液中的白磷在空气中易于自燃的特性,以及它如何促使火柴头在轻微触碰下即刻燃烧,教师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燃烧与灭火”这一章节的学习,为后续深入探讨燃烧原理、灭火方法及安全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概念,深化理解

化学趣味实验不仅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更是强化化学概念、深化学生理解的有效工具。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化学概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授“酸碱中和反应”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酸碱指示剂变色实验”,以此作为教学的有力辅助,帮助学生深化对酸碱性质及中和反应的理解。

实验前,教师先介绍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等)的基本特性,即它们在不同 pH 值的溶液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随后,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包括酸溶液(如盐酸)、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指示剂溶液以及试管、滴管等实验工具。

实验中,学生将指示剂分别滴入酸溶液和碱溶液中,观察并记录颜色的变化。接着,他们再将酸溶液缓慢滴入含有指示剂的碱溶液中,或反之,直至溶液颜色发生显著变化,这标志着中和反应的发生。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现象,还能深刻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即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同时溶液的 pH 值趋于中性。这种直观的实验体验,无疑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酸碱中和反应原理的掌握程度。

(三)分组实验,促进合作

采用分组实验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还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溶液的配制与稀释”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分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

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实验前,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组提供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如烧杯、量筒、托盘天平、玻璃棒、溶质(如食盐)和溶剂(如水)。实验开始时,教师先讲解配制溶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然后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溶质质量分数,自行计算所需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一人负责称量溶质,一人负责量取溶剂,另一人则负责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以及溶液浓度对溶质溶解量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比较各组配制的溶液浓度是否准确,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及改进措施。这样的分组实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趣味实验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趣味实验这一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娄心媛 .“玩物”丰富人生化学实验多彩课堂——趣味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06):122-124.

[2] 任海涛 . 探究趣味实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0,(35):92-93.

[3] 袁旺清 . 初中化学课堂中趣味实验教学的开展策略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36):66-68.